奥迪加了箱92号油,花1万2我才顿悟:这根本不是物理问题,是

开局就是一个典中典新闻,说一位大哥开着奥迪Q3,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非常勇猛地给车加了92号汽油,然后发动机当场就给他整了个活,维修费1万2。

这个故事好在哪?好就好在它充满了行为艺术的气息。

讲真,会买奥迪Q3的人,和纠结92还是95号汽油的人,理论上就不该是同一拨生物。这就好比你都决定去修仙了,还在纠结筑基丹是吃甜的还是咸的,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你都走上这条路了,就说明你已经接受了这个消费体系的全部,包括它的不合理,它的傲慢,以及它随时准备把你当韭菜噶一刀的残酷。

所以,给规定加95的奥迪加92,这根本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这是一个玄学问题。这是一种对品牌信仰的背叛。

对于奥迪这种品牌来说,它的发动机,或者说它的那个“金丹”,出厂的时候就已经被设定好了,它只吸收特定纯度的“灵气”。你非要给它喂杂质多的,那它不走火入魔才怪。什么功率锁定、油耗增加,这都是表象。核心是,这台机器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它在用一种自残的方式,向你表达它的不满。它在说:“你不尊重我,我也不跟你过了,咱们一起爆了。”

1万2的维修费是什么?是你重新向品牌“宣誓效忠”的投名状。是你为你的“信仰不纯”所支付的赎罪券。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我在胡说八道,说这不就是个抗爆性的物理问题吗?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从来就不是物理定律说了算的,而是人心。

我作为一个真的折腾过各种车的中年人,我告诉你一个真相:豪华品牌卖的从来就不是车,它卖的是一个“设定”,一个“解决方案包”。这个包里,包含了车本身,包含了特定的保养价格,包含了特定的油品要求,甚至包含了你混的那个圈子。你买了它的车,就等于签了一份魔鬼契约,你必须全盘接受。你想在里面玩“性价比”,试图钻空子,比如加个便宜的油,那你就是那个试图在规则里整活的玩家,最后一定会被系统制裁。

奥迪加了箱92号油,花1万2我才顿悟:这根本不是物理问题,是-有驾
奥迪加了箱92号油,花1万2我才顿悟:这根本不是物理问题,是-有驾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在玩一个大型网游,奥迪就是那个游戏开发商。它告诉你,2.0T这个角色,必须喝95号的大红药才能放终极技能。你非不听,你觉得路边摊的92号小蓝瓶也能凑合。结果呢?人家系统直接给你上个Debuff,让你攻击力下降,蓝条狂掉,最后直接把你踢下线,让你回城找NPC花1万2修复装备。

奥迪加了箱92号油,花1万2我才顿悟:这根本不是物理问题,是-有驾

你跟谁说理去?你没地方说理。因为服务器是人家的。

所以你看,现在车圈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配置和价格战了。那都是表面功夫。真正的战争,是在“世界观”层面的。

有些品牌,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就是那个标。买它的人,就是为了买那个标带来的“设定”,这个设定就是“我很贵,我很高贵”。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油耗,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他要的就是这个不看油耗的范儿。

有些品牌,比如特斯拉,它卖的是一个“未来”的设定。买它的人,就是信了马斯克那个“人类要上火星”的故事。所以它的车可以有各种小毛病,可以没有仪表盘,因为这些都是“为了未来”所付出的代价。你跟一个特斯拉车主聊内饰,他会觉得你很老土,不懂科技的浪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奥迪呢?它卡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它既想保持豪华的“设定”,又想去够那些追求性价比的用户。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想讲排面的人觉得它不如奔驰,想讲实惠的人又被它95号油和高昂的维修费给劝退。

这位在高原上加错油的大哥,就是这种“设定模糊”的完美受害者。他以为自己买的是一辆“好一点”的家用车,可以用家用车的方式去对待。但奥迪的内心OS是:“不,我是豪华品牌,请尊重我。”

这场1万2的维修,就是奥迪在帮这位车主“校准世界观”。

我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一个工业产品搞得这么神神叨叨的。但现实就是比我的比喻更魔幻。你看现在的车企发布会,哪个不是在开“布道大会”?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就非常值得我们关心,他每次演讲都像是在燃烧自己,普度众生。雷军老师直接把一个工业产品发布会,开成了全民粉丝见面会。

他们都在干嘛?他们都在重塑世界观,都在给你构建一个新的“设定”。

比如那个自动驾驶,天天吹算力,吹激光雷达。但真正的自动驾驶之王是什么?是老头乐。老头乐根本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它的核心算法就一条:只要我够慢,只要我够理直气壮,那所有的路况问题都会变成别人的问题。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降维打击,是任何AI都学不会的。它解构了所有关于技术的崇拜。

所以,别再纠结92和95差的那几毛钱了。真的,没意义。当你决定买这台车的时候,你就已经为之后的一切付过费了。你省下的那点油钱,最后都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修理厂,加倍地还回去。这是一种能量守恒。

那真正的省钱技巧是什么?

是接受设定。

你要么就彻底拥抱这个品牌的“玄学”,心甘情愿地当一个“信徒”,加最好的油,做最贵的保养,享受它给你带来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满足感。要么,就掀桌子,直接不玩了。去买那些“不务正业”、“整花里胡哨的”国产品牌,它们直接把价格打到骨折,把配置堆到三体人看了都想复活的程度。它们的世界观就很朴素:“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奥迪加了箱92号油,花1万2我才顿悟:这根本不是物理问题,是-有驾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省钱方式是直接把这家餐厅爆了。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不要试图去理解汽车的消费逻辑。因为大部分时候,它根本就没有逻辑。它就是一场大型的、荒诞的、所有人都假装很投入的行为艺术。而那个加错油的故事,只不过是这场荒诞剧里,一个不小心演砸了的小演员罢了。

而我们,就是台下那些看透了一切,但仍然在鼓掌的观众。因为生活,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这样的乐子。不然也太无聊了,对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