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数据在汽车圈传得挺热: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上,某些新势力造车品牌每卖一辆车,就亏掉几万块钱。最夸张的那家,单车亏损甚至超过10万元。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卖车不赚钱也就算了,还得倒贴。尤其是在一些品牌频频宣传“销量暴增”“交付创新高”的时候,这个数字突然冒出来,感觉有点扎眼。难道造车新势力真的在靠“烧钱卖车”撑市场?这事儿怎么想都不太正常吧。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账算一遍。假如说一家新势力车企,车型定价30万,车子卖了10万辆,理论上营收是300亿。但问题是,营收不等于利润,甚至离赚钱还差得远。因为一辆车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交付,中间的花费太多了。比如研发费用,一辆新车从无到有,前期投入少说也得十几个亿;再比如电动车用的电池,原材料就很贵,占了整车成本的大头。此外还有工厂的固定投入、人员工资、市场营销费用等等。一摊开看,这些钱加起来,几乎等于“卖的越多,亏的越多”。
关键问题在哪呢?这些新势力的账看着吓人,是因为它们账面上的研发和营销投入非常“极端”。拿一家头部新势力来说吧,2023年上半年光研发投入就超过50亿元,占营收的比例高达20%多。再加上营销费用20亿,基本上是把赚的钱全砸回去了。那有人可能会问了,传统车企是不是也这样?其实还真不是。同样是造车,传统车企的研发费用一般占比也就5%-10%,像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豪华品牌,能达到10%就算舍得花钱的了。营销费用就更低了,因为它们的品牌积淀够深,不需要大手笔砸广告。
再看毛利率,新势力里大部分品牌的毛利率在10%-20%之间,有些甚至是负的;而传统车企基本都在20%-30%之间,豪华品牌甚至能达到40%以上。这种差距背后,其实是模式的问题。传统车企已经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市场规模,生产成本能压到很低;新势力则不同,它们的供应链还不稳定,很多地方需要“求着”供应商,成本自然降不下来。
那有没有新势力不烧钱还能赚钱的?有是有,但很少,而且它们的打法也比较特殊。比如有的品牌靠卖高端车型拉高毛利率,一辆车卖50万以上,就算成本高一点,利润空间还能保住。但这种策略的问题是,销量上不去,品牌规模就难做大。还有一些品牌选择靠“软件”赚钱,比如卖车的时候价格低一点,后期通过车机服务、自动驾驶订阅赚回来。但这种模式对用户习惯有很高的要求,在国内还没完全跑通。
那再回头看,这些新势力在烧钱,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得分情况。说白了,造车是个重资产、高风险的行业,从来就没有低成本试错的机会。新势力们知道自己跟传统车企比拼规模、供应链效率没优势,只能在研发和技术上砸钱,试图抢一条新的路出来。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赛道里,技术迭代快,慢一步可能就被淘汰。所以很多品牌宁可冒亏损的风险,也要拼命压研发进度,争取在新技术的卡位战里占上风。
但这里面也确实有“脚踩油门踩过头”的问题。有些品牌为了抢市场份额,把营销费用拉得太高,甚至不惜赔本冲销量。这种短期的“战略性亏损”如果能换来用户规模,后续有机会靠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回本,那还算是有章法的。但如果只是为了数字好看而烧钱,那就危险了。毕竟,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没有人会一直为一份亏损的财报买单。
最后再说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新势力亏损很敏感,但其实传统车企也不轻松。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研发和产线改造的投入同样巨大,甚至有些老牌车企的利润率也在大幅下滑。只不过它们有燃油车的利润在撑,亏损不会显得那么“吓人”罢了。所以回到新势力身上,你会发现,这些亏损数字看着吓人,但其实是行业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总结一下,造车新势力亏损确实是真的,但很多时候它们是在赌未来,而不是乱花钱。当然,这个赌局风险也很高,赌赢了就是下一个特斯拉,赌输了可能就得退场。我们作为消费者,不必被表面的数字吓到,更需要关注的是它们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这点上说,奔驰大G有小G,新势力有大亏,表面看悬殊,背后逻辑却差不多:都在抓机会,走的路不一样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