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动启示,零跑汽车突围,护城河要学不会

在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生意,有的像昙花一现,热闹一阵子就没了踪影,而有的却能像老树一样,根深蒂固,风吹雨打几十年都屹立不倒。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商业世界里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叫做“护城河”。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老,但意思很简单,就是一家公司得有自己独特的、别人很难模仿的本事,这本事就像古代城池外那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能有效地把竞争对手挡在外面。

小牛电动启示,零跑汽车突围,护城河要学不会-有驾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本事才算是真正的护城河,而不是那种一学就会的花架子呢?

通过看看小牛电动车的起落,再来审视一下现在正火的零跑汽车,或许能把这个问题看得更透彻一些。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条真正有用的护城河,必须是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它买单的。

如果你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但大家觉得这个“不一样”不值钱,那也没用。

真正厉害的公司,往往能做到“虽然我卖得更贵,但买我的人反而更多”。

比如贵州茅台,一瓶酒的价格能顶得上一台不错的家电,但大家还是争相购买;苹果手机也是如此,价格一直不低,却依然占据着高端市场的头把交椅。

还有像华为,在技术上展现出的强大实力,让无数国人愿意用实际行动去支持。

这些例子都说明,它们的“差异化”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是消费者发自内心认可的,而不是因为便宜才做出的妥协选择。

小牛电动启示,零跑汽车突围,护城河要学不会-有驾

并且,这条河还得够深够持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对手的轮番攻击。

商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你的护城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次次激烈的市场搏斗中,守住自己的阵地,硬生生打出来的。

了解了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小牛电动的故事。

几年前,当市面上的电动两轮车还普遍是设计老土、功能单一的代步工具时,小牛电动横空出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它凭借着年轻时尚的外观设计和智能化的手机应用,精准地抓住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那时候,用手机App就能查看车辆位置、剩余电量,还能无钥匙解锁,这种新奇的体验在当时几乎是独一份,让小牛迅速成为了市场上的明星。

在巅峰时期,小牛的市值一度超过四十亿美元,销量也节节攀升,看起来似乎已经挖好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小牛电动启示,零跑汽车突围,护城河要学不会-有驾

小牛所依赖的“年轻化设计”和“初级智能化”,本质上是停留在产品功能和外观层面的优势,这些东西的模仿门槛并不高。

果不其然,很快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九号电动。

作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九号电动不仅学会了小牛的全部招数,比如同样时尚的设计和更完善的智能体验,还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小米系公司最擅长的供应链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

结果就是,九号电动能造出功能、设计与小牛不相上下甚至更好的产品,但卖得却更便宜。

面对这样的竞争,消费者的选择就变得非常现实,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自然会胜出。

数据显示,到了2023年,九号电动的销量已经远远超过小牛,成为了行业的新领头羊。

小牛的经历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些容易被学习和复制的优势,算不上真正的护城河,最多只能带来短暂的领先。

更何况,当时的小牛管理层有些分心,将宝贵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造四轮汽车的尝试中,放松了在主营业务上的深耕,这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无疑是致命的。

看懂了小牛的故事,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看看零跑汽车,会发现一种惊人的相似性。

小牛电动启示,零跑汽车突围,护城河要学不会-有驾

零跑汽车目前在十万到十五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里,打出的牌也主要是三张:比传统车企更时尚年轻的设计、更丰富的智能化配置,以及号称“全域自研”带来的极致成本控制。

这套打法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零跑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吸引了不少追求新潮和性价比的消费者。

但是,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零跑的这些优势,能构成一条长期、稳固的护城河吗?

恐怕很难。

首先说设计,如今各大车企都在设计上投入巨资,比亚迪的“王朝”和“海洋”系列设计感越来越强,吉利的“银河”系列也备受好评,设计的领先窗口期正在迅速缩短。

其次是智能化体验,这更是巨头们争夺的焦点,华为的鸿蒙座舱系统已经凭借其流畅的生态互联体验成为了行业标杆,各大厂商都在拼命追赶,零跑在这方面并不具备绝对的、不可逾越的优势。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成本控制,零跑虽然在努力整合供应链,但要和比亚迪这样的巨头相比,难度极大。

比亚迪拥有从电池、电机、电控甚至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能力,再加上每年数百万辆的巨大产销规模,其成本优势是其他车企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小牛电动启示,零跑汽车突围,护城河要学不会-有驾

因此,零跑汽车目前的领先,更多是一种时间差带来的红利。

它的差异化竞争力,几乎都在竞争对手的“学习清单”上,而且这些对手个个都是实力雄厚的“学霸”。

这并不是说零跑不优秀,而是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仅靠产品层面的微创新,很难建立起长期的壁垒。

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同质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曾经凭借“增程技术”和“彩电、沙发、大冰箱”的精准定位而大获成功的理想汽车,如今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当问界、零跑等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开始推出增程车型,并把车内打造成舒适的“移动的家”时,理想最初的差异化优势就被稀释了。

在自动驾驶技术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会越来越像今天的智能手机市场,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配置、价格和供应链效率的“内卷”大战。

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天生就擅长打硬仗的“卷王”,比如拥有极致垂直整合能力的比亚迪,拥有强大技术生态和品牌号召力的华为,以及深谙粉丝经济和效率成本控制的小米。

对于其他产品型公司而言,唯一的出路或许是实现“进化”,从一个单纯卖硬件产品的公司,转变为一个能够提供平台服务或构建生态系统的公司。

就像苹果的价值不仅在于iPhone本身,更在于其背后强大而封闭的App Store生态;英伟达的护城河也不仅是高端显卡,而是让无数开发者深度绑定的CUDA计算平台。

只有构建起这种让用户和开发者都难以离开的生态系统,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别人想学也学不会”的护城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