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一款定位"智驾游大五座SUV"的新车以26.69万元价格入市,这场看似普通的汽车发布会,却让从事消费维权案件十年的王律师在深夜卷宗堆里突然抬头——当1201km超长续航遇上"七天无理由退货",这场公路旅行究竟该由谁保驾护航?
去年处理过一桩典型案件:消费者李某购入某新能源车第三天,因续航未达宣传标准要求退货,商家以"已激活车机系统"为由拒绝。这类纠纷随着智能汽车功能复杂化正呈爆发趋势,最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虽明确三包条款,但涉及智能驾驶系统这类新事物时,法律条文就像未更新的导航地图,总在关键路口出现空白区。
智能驾驶系统的法律盲区尤为突出。某品牌车主曾因自动泊车刮蹭4S店展车被索赔,行车数据却显示系统当时处于"待机状态"。这就像把定制的西装退回裁缝店,双方对"谁动了剪刀"各执一词。新规虽要求车企必须公开自动驾驶数据记录周期,但具体到"领航辅助功能是否属于定制服务""系统学习产生的数据轨迹能否作为退车依据"等细节,仍需要更多判例来填补。
续航焦虑引发的退车争议更值得玩味。某案例中消费者以"实际续航比宣传少15%"为由诉至法院,第三方检测却发现差异源于驾驶习惯。这就像拆封电子产品退货时,商家要求证明"未影响二次销售"——当车辆已成移动的数据终端,如何界定"合理使用"与"性能损耗"的边界?目前部分车企采用的"续航模拟测试+实际路况浮动区间"公示方式,或许能成为平衡消费者知情权与商家经营权的过渡方案。
线下购车的"冷静期"权利更是个法律迷宫。传统汽车销售展厅里,那句"试驾后恕不退换"的告示即将迎来挑战。就像新规要求定制商品必须明示"不可退"条款,当消费者在展厅通过AR设备"云体验"完智能座舱后,其享有的后悔权期限该如何计算?某地消协已开始试点"汽车消费冷静期"制度,在未激活核心系统的前提下给予3天犹豫期。
作为处理过217起汽车消费纠纷的律师,我发现这类案件正呈现三个转向:争议焦点从机械故障转向系统逻辑,举证责任从消费者转向厂商,维权依据从三包法转向数据安全法。就像公路旅行需要可靠导航,智能汽车消费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坐标。那些将Apollo智驾系统运行数据实时加密存证的车企,某种程度上正在为未来的维权诉讼铺设"数据柏油路"。
当方向盘后坐着算法,当旅行攻略变成车机里的导航代码,消费者要记住:查看随车配备的《数据权益告知书》比检查轮胎更重要,保存系统推送的《OTA更新免责条款》比留存保养单据更关键。毕竟在智驾时代,你的每一次旅途探索,都该有法律如影随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