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国货之光”的滤镜,汽车出海的真相是:在国内实在活不下去

最近刷手机,总感觉首页上各路汽车大佬的嗓门越来越大,PPT做得越来越花,价格战打得一个比一个凶。今天你背刺我,明天我王炸你,后天大家一起打包进ICU。

这种感觉就像你走进菜市场,发现卖白菜的和卖萝卜的都开始搞起了路演,拉起了横幅,喇叭里喊的不是“两块钱一斤”,而是“重新定义下一代蔬菜”。

魔幻吗?非常魔幻。

但当你把视线从国内这片血海挪开,看看上海南港码头,你会发现另一番更魔幻的景象:一排排崭新的国产车,跟下饺子一样被开上巨型滚装船,然后鸣笛远航,奔赴世界各地。

新闻说,到9月份,南港码头今年的汽车出口量就已经干翻了去年全年。四季度还是旺季,这数据估计还要再往上窜一窜。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是,牛逼,国货之光,我们终于把车卖到全世界了,扬我国威。

这种想法,很热血,但也很天真。

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用户看,顺便再踹两脚。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事儿扒光了看看,汽车出口这数据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刀光剑影和求生欲。

这波汽车出海大潮,根本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胜利游行,而是一场被逼上梁山的“大逃杀”。主战场不是在海外,而是在国内。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得用【第一性原理】来审视这个问题:车企不把车卖到国外,会死吗?

答案是,真的会死。

今天的国内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是硫酸海。你往里扔一块钢板,捞上来都只剩个铁锈印。

每年几十个新品牌、上百款新车型发布,消费者走进4S店,比皇帝选妃还难。续航、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冰箱彩电大沙发,所有能卷的参数都卷到了天花板,所有能降的价格都降到了地板。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是增量市场的消失,是残酷的存量博弈。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口,我就得饿肚子。所谓的商战,在这里已经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拳击比赛了,更像是把一百个壮汉关进一个电话亭里,然后告诉他们,只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在这种环境下,降价是唯一的出路,但也是通往集体自杀的快车道。利润比纸还薄,研发投入却像无底洞。很多新势力,车卖得越多,亏得越惨,股价K线图画得跟大众情绪的心电图似的,大部分时间在划水,偶尔来一次ICU级别的抢救。

撕掉“国货之光”的滤镜,汽车出海的真相是:在国内实在活不下去-有驾

所以,你明白了吗?

出海,不是一个选项,是唯一的活路。

国内这个修罗场,打不赢了,或者说,就算打赢了也是惨胜,一身的窟窿。那怎么办?只能带着一身的本事,去海外,去那些竞争还没那么白热化的地方,搞“降维打击”。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服务器里卷成了全服第一,但发现号都快被PVP搞废了,于是你果断转服,去一个新开的服务器里当大神,去收割那些还没见过世面的“萌新”。

撕掉“国货之光”的滤镜,汽车出海的真相是:在国内实在活不下去-有驾

上海南港码头那些排着队的汽车,它们身上贴的不是“出口”标签,是“求生”标签。每一辆车都在无声地呐喊:我不想死。

看明白了车企的动机,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局里的其他玩家。任何一个商业现象,都离不开【平台、商家、用户、监管】这四个角色之间的利益博弈。

首先是车企,也就是“商家”。他们的诉求刚才说了,就是活下去,找增量。把在国内卷出来的“快种快收”模式,搬到海外去。产品快速迭代,市场快速验证,用极致的性价比和眼花缭乱的功能,去抢夺传统车企的市场。他们是在用命换市场。

其次是码头,也就是“平台”。上海南港码头就是这个故事里最爽的“包租公”。车企们打生打死,它根本不关心谁赢谁输,它只关心船来了没有,车位满了没有。出口量越大,它的吞吐量就越大,收入就越高,地位就越重要。

新闻里提到“南港二期码头即将开通外贸滚装业务”,这就是典型的“生意太好,赶快加租”。平台方永远是赢家,只要淘金的人够多,卖铲子和牛仔裤的就一定能发财。

然后是海外的“用户”。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以前买个电动车,选择不多,价格还死贵。现在好了,一群来自东方的“卷王”杀过来了,带着功能更强、价格更低的产品,把选择权【喂到嘴里】。他们可以花更少的钱,体验到更前沿的技术。当然,他们也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这些新品牌,靠谱吗?售后跟得上吗?这是后话。

最后是“监管”,也就是新闻里提到的洋山边检站。他们的角色很有意思。一方面要“管”,保证国门安全;另一方面又要“服”,服务于国家经济战略。

撕掉“国货之光”的滤镜,汽车出海的真相是:在国内实在活不下去-有驾

所以你才会看到“精简通关流程”、“一船一策”这些操作。这翻译过来就是:兄弟们,搞快点!国家需要你们去海外抢钱,我们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别因为我们这儿多盖一个章,耽误了你们在欧洲少卖一万台车。

这就像F1赛车的维修站,争分夺秒,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赛道上的胜负,往往就取决于进站换胎的那几秒钟。边检站就是在为中国汽车这辆赛车,提供全球最快的“进站服务”。

你看,一个简单的码头吞吐量新闻,拆解开来,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商业博弈图。车企在前线冲锋陷阵,码头在后方收租数钱,海外用户坐收渔利,国家机器则在背后全力“拧阀门、踩油门”。

但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这就叫“瞎积薄发”?当然不是。

我们不能只看到数据的光鲜。出口数据这份体检报告,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美照,看着各项指标都爆表,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阴影是什么?

第一个阴影,是“围剿”。你以为老牌资本主义会眼睁睁看着你抢他们的饭碗?大众、丰田、通用这些巨头,在他们自己的主场,是地头蛇,是规则的制定者。今天你能靠性价比进去,明天他们就能挥舞起“关税大棒”、“环保壁垒”、“安全审查”这三板斧,把你挡在门外。欧洲已经开始搞反补贴调查了,这就是前菜。真正的硬仗,还没开始打。

第二个阴影,是“内耗外延”。在国内卷也就算了,现在这股风气已经吹到了海外。为了抢同一个国家的订单,不同的中国品牌之间又开始“互相背刺”。价格战从国内打到国外,最后的结果就是,肥水流了外人田,利润全让给了海外经销商和消费者,我们自己赚了个寂寞。这种窝里斗的传统艺能,要是带到国际赛场上,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第三个阴影,是“品牌的虚胖”。出海,到底是卖产品,还是卖品牌?这是个灵魂拷问。靠低价和配置堆砌出来的销量,是脆弱的。一旦价格优势不再,或者当地品牌反应过来,学会了你的打法,你的市场份额可能一夜之间就归零了。建立一个真正有溢价能力、有用户忠诚度的全球品牌,比造一台好车要难一百倍。这需要时间、需要文化认同,更需要真金白银的长期投入。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汽车出海这件事?

它牛逼吗?当然牛逼。这是中国制造业从“代工”走向“品牌”、从“输入”走向“输出”的历史性一步。

它危险吗?当然危险。前有虎狼,后有追兵,脚下是万丈深渊。

所以,你看待那些从南港码头出发的汽车,心态要变一变。

它们不是去巡演的王者,而是去远征的士兵。船票是单程的,前方是未知的战场,背后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存量市场)。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高速增长的电梯停了,所有人都被扔进了楼梯间,只能靠自己的双腿往上爬。汽车产业只是第一个开始玩命爬楼的。接下来,你会在更多行业里看到类似的故事。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

第一,别再轻易为任何一个宏大叙事热泪盈眶,学着去解构它背后的利益链条。

第二,认清现实,残酷的竞争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出海口”,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能力上的。

第三,保持审慎乐观。看到机会,也看到风险。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躺赢的剧本,只有不断升级打怪的现实。那些在码头上整装待发的汽车,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