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充电等4小时,我才明白新能源是“消费升级”的幻觉

每逢佳节倍堵车,朋友圈摄影大赛的主题就从诗和远方,变成了高速停车场和泡面展销会。但今年,大赛里杀出了一匹黑马,或者说,一匹被电线拴住的黑马——新能源车主们,他们成功把高速服务区,变成了大型户外充电宝行为艺术现场。

有人凌晨三点摸黑出发,以为能躲过高峰,结果发现英雄所见略同,前面堵着的兄弟是四点出发的。开200公里花了5个小时,平均时速40,隔壁骑共享单车的大爷看了都想超你车。

高速充电等4小时,我才明白新能源是“消费升级”的幻觉-有驾
高速充电等4小时,我才明白新能源是“消费升级”的幻觉-有驾

这都不是最魔幻的。最魔幻的是,当燃油车主们还在为堵车而烦恼时,新能源车主们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维度的折磨:充电大逃杀。

从广州回湖北的姐妹,开到湖南服务区,充电桩前面排了49个号。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在充电,这是在摇号,摇的是你回家的权利。等了三个小时,终于轮到自己,再充一个小时,四个小时就这么没了。四个小时,坐高铁都能从北京到济南了,而你,只是让你车从“植物人”状态恢复到“生活不能自理”。

这事儿的核心,从来不是充电桩够不够多。而是我们用一种理想化的线性思维,去对抗一个极端非线性的现实世界。

你以为的问题是:车多了,桩少了,所以要多建桩。

这逻辑就像,你饿了,所以要吃饭一样,属于正确的废话。

但现实的商业逻辑是:谁来建?钱谁出?建了之后谁来维护?除了国庆春节这种极端高峰期,剩下350多天这些桩是不是就杵在那儿晒太阳,变成纪念碑?

这就引出了一个经典的商业模式博弈:【平台、车企、用户、监管】四方扯皮大赛。

平台方,也就是国家电网和那些充电桩运营商,他们算的是经济账。一个高速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回本周期漫长。为了每年这几天堪比春运的极端流量,去铺设海量的充电桩,在商业上约等于自杀。这就好比你为了过年那顿饺子,特地在家盖了个面粉厂,剩下的日子,面粉厂就用来给你家猫当猫爬架。这生意,换你你干吗?

高速充电等4小时,我才明白新能源是“消费升级”的幻觉-有驾

车企呢?他们是卖梦的。他们卖给你的是“电费比油费便宜”、“智能环保新生活”、“未来出行体验”。至于你在高速上排队四小时充电,那是“特殊情况”,是“基础设施还在完善中”,是“阵痛”。他们的核心KPI是卖车,把车卖出去,故事就讲完了。至于你买回去是当宝贝还是当电动爹,那是你的售后问题。这个模式,堪称一种商业上的“快种快收”,先把销量和股价的果实收了,至于地里以后长不长庄稼,再说。

用户呢?用户就是那批被梦想喂到嘴里,然后被现实一闷棍打醒的人。他们相信了广告,相信了未来,用真金白银投了票。结果发现,自己省下的那点油钱,全在高速服务区以时间、精力和一碗又一碗的泡面给还回去了。时间不是金钱吗?假期不是生命吗?你开着几十万的车,结果生活品质还不如一个揣着俩馒头坐绿皮火车的兄弟。这叫什么?这叫消费升级的幻觉破灭。

高速充电等4小时,我才明白新能源是“消费升级”的幻觉-有驾

这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是技术问题吗?不是。

是规划问题吗?也不全是。

这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成本错配”的经济学问题。

一个健康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成本和收益要匹配。新能源车在日常通勤场景下,成本和收益是匹配的。电费便宜,保养省心,开起来安静,这是收益;充电麻烦点,续航有焦虑,这是成本。在城市里,这个账算得过来。

但一到节假日长途出行,这个模型就崩了。收益没变,成本却指数级飙升。你付出的成本,不再是那点电费,而是巨大的、不可预测的时间成本和精神内耗。你以为你在省钱,实际上你在用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确定性”,去换那点可怜的差价。

所有吹上天的商业模式,都经不起极端情况的压力测试。

这就像一份P得光鲜亮丽的财报,平时看着都挺好,一旦遇到行业下行,你才发现那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高速充电等4小时,我才明白新能源是“消费升级”的幻觉-有驾

新能源车的长途出行,就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压力测试,把这个模式的脆弱性,扒光了给大家看。

那怎么办?明年是不是凌晨两点出发?

没用的。只要这种潮汐式的出行需求存在,只要基建的逻辑是追求日常的投资回报率,这个结就解不开。这不是你早起一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系统性的BUG。

有没有解法?有,但都挺反人性的。

比如,动态电价。高峰期充电,一度电收你20块,用价格把一部分人劝退。你愿意花钱买时间,那就充。不愿意,那就堵着。这很残酷,但很市场。

又比如,换电模式。但这需要车企之间打通标准,建立一个庞大的电池银行,这又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投资,比建充电桩还复杂,各家车企都想搞自己的生态闭环,谁愿意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你看,最后大家还是会回到最原始的解决方案:忍着。

在车里多备点零食,下载几部电影,跟前后排队的兄弟唠唠嗑,交流一下哪款泡面更好吃。

实在不行,就只能靠一种精神胜利法,所谓“瞎积薄发”,安慰自己虽然堵在路上,但毕竟为国家的绿色能源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堵。

说到底,技术带来的永远只是可能,而商业逻辑才是决定它最终能走多远的唯一法则。当一个产品的宣传,开始让你忽略它的使用边界和场景限制时,你就要小心了。因为所有被吹上天的猪,在风停的时候,都会摔得特别惨。

而那些堵在服务区,眼巴巴望着充电桩的兄弟们,就是第一批感受到风停的人。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