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

最近,只要一提起智能汽车,大家伙儿脑子里想到的,可能都是那些越来越大的中控屏幕,还有五花八门的车载娱乐功能,比如在车里就能K歌、打游戏。

各大车企的发布会上,比拼的也都是谁家的芯片算力更高,谁家的自动驾驶听起来更玄乎。

好像车子越是像个移动的电子产品,就越显得高级。

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有驾

但是,咱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当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功能把车子塞得满满当当的时候,我们作为普普通通的驾驶者和乘客,那个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平平安安回家”,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了?

就在整个行业都朝着“功能更多、屏幕更大”的方向一路狂奔时,长安汽车的董事长朱华荣,却在自家的技术发布会上,讲了一句特别提气的话:“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在现在这个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都快见血的年头,说自己“富裕”,这得有多大的底气?

长安汽车的这份“富裕”,到底指的是什么?

难道真是钱多得没处花吗?

其实,朱华荣董事长口中的这份“富裕”,压根就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财大气粗,而是一种源于深厚技术积累和长远战略布局的从容和自信。

咱们可以来盘点一下长安汽车的“家底”,看看这份“富裕”到底有多实在。

首先,他们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全球研发团队,人数达到了2.4万人。

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有驾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相当于把一个规模不小的科技公司,整个都搬进了长安汽车内部,专门来研究怎么让车子变得更聪明、更安全。

其次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在过去的几年里,长安在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了600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他们对技术研发不计成本的决心。

这些投入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就是超过1.4万件的累计申请专利,其中和智能化相关的专利占了将近一半。

更厉害的是,长安汽车还拥有一个在行业里独一无二的“王牌”——全国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这个名头可不是随便叫的,它是国家级别的认证,意味着在智能汽车安全这个最关键的赛道上,长安已经站到了引领者的位置,有能力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所以说,长安的“富裕”,是技术、人才、资金和国家级平台共同构建起来的坚实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硬核实力撑腰,长安才有底气在大家都忙着给汽车做“加法”的时候,冷静地站出来,提醒整个行业:咱们是不是应该先回头看看,把“安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到极致?

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有驾

有了这份底气,长安汽车便开始打响这场“富裕仗”的第二步:重新去定义“安全”这两个字的含义。

在过去,我们一聊到汽车安全,首先想到的就是车身结不结实,钢板厚不厚,安全气囊有几个。

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对于今天的智能汽车来说,仅仅做到这些已经远远不够了。

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像一个安装了四个轮子的精密电脑,危险的来源也从传统的机械故障,悄悄转移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系统上。

有数据显示,光是2025年上半年,国内召回的汽车里,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问题,都是由软件缺陷引起的。

想一想,一个不起眼的代码错误,在关键时刻可能比一次小小的剐蹭要危险得多。

长安汽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变化,率先提出了一个叫“泛安全”的新理念。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真正的安全,不应该仅仅是保护你在发生事故时不受伤害,它应该贯穿你用车全过程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在车里呼吸的空气是不是洁净的,这关系到你的“健康安全”;你的行车轨迹、通话记录这些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这关系到你的“隐私安全”;当车辆开启自动辅助驾驶时,你坐在车里是感到轻松惬意还是紧张焦虑,这又关系到你的“心理安全”。

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有驾

长安最新发布的“天枢智能”技术品牌,就是围绕着这个“泛安全”理念打造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它就像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级保镖,从你拉开车门的那一刻起,就在默默地守护着你的一切。

当然,光有理念还不行,关键得看真功夫。

长安汽车为了让这个“超级保镖”名副其实,打造了一套被他们内部称为“眼明-脑灵-腿快”的核心技术体系。

这可不是什么宣传噱头,而是实打实的看家本领。

“眼明”,指的就是汽车的感知系统,也就是它的“眼睛”。

长安汽车宣布,他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激光雷达明年就要量产了。

这颗“眼睛”的清晰度,比现在市面上的主流产品提升了一大截,能让汽车看得更远、更清楚,而且成本还降低了三成。

这意味着,以前可能只有在几十上百万的豪车上才能见到的顶级安全配置,未来会出现在更多普通家庭的用车上,让高水平的安全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有驾

“脑灵”,说的是汽车的决策系统,也就是它的“大脑”。

天枢智能的这个“大脑”可不一般,它不是靠工程师输入一行行死板的代码来工作的,而是通过学习上百万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像一个新手司机跟着老师傅学艺一样,不断地自我进化。

它能理解复杂的交通环境,甚至能预判路上其他车辆和行人的意图。

比如,它看到前方有个骑自行车的人摇摇晃晃,就会提前判断“这个人可能会突然变道”,然后主动减速,留出更多的安全距离。

这种接近人类驾驶直觉的“车感”,正是智能驾驶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

最后是“腿快”,指的是汽车的执行系统。

大脑反应再快,手脚跟不上也是白搭。

长安的这套系统,能让汽车的四个轮子独立工作,从发现危险到做出反应,整个过程只需要10毫秒,比我们人类眨一下眼的速度还要快30倍。

朱华荣豪言,长安天枢智能底气足,这场仗太富裕-有驾

在湿滑的路面上,当车辆刚有一点点要失控的迹象时,系统就已经瞬间介入并完成了调整,把失控的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七十六。

他们甚至还做了一个非常极限的测试:在时速高达225公里的情况下模拟轮胎突然爆胎,车辆依然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失控。

这种能力,无疑是给每一个驾驶者吃下了一颗最强效的“定心丸”。

长安汽车的这场“富裕仗”,其深远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汽车本身。

当别的厂家还在为下一款车型的市场表现而焦虑时,长安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按照他们的规划,人形机器人、载人飞行汽车这些以往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都已经被纳入了明确的发展蓝图。

这背后其实是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无论是跑在地上的汽车,还是飞在天上的飞行器,未来所有智能设备的核心,都将是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

而要建立这种信任,唯一的基础就是绝对的安全。

长安今天在汽车安全领域所做的这一切努力,正是在为那个万物互联的未来世界,铺设一条最坚固、最值得信赖的道路。

他们打的这场仗,争的不是一朝一夕的销量冠军,而是未来十年、二十年里,用户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说到底,在智能化的浪潮中,长安选择了一条看似更难、但可能更正确的路:回归本质,把“安全回家”这四个最朴素的字,用最顶尖的科技,刻进每一个产品里,送到千家万户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