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件事儿不?我之前差点因为那次违章,公司一朋友的车都差点被牵走,差点变成违法车了。这事其实也提醒我,开车这事儿,尤其在城市里,安全距离真是太关键了。
你知道我怎么搞清楚的?其实就是翻了翻自己用的那块行车记录仪。那天早上,我正常走城东大道去公司,车流密集,车上坐着我老婆,我瞧着前面总卡着一辆大客车。那车一高一大,挡住了大部分视线,我就一直跟在后面,心里琢磨:大客车应该会提前停,等信号灯变绿再走。这么想,也是为了错开时间点,避免被觉得拖沓。
到第一个红绿灯的时候,我瞄了下信号,没看到,如果不用自带的交通助手,估计还真看不到。跟着大客车走,直到过去,我才意识到,信号灯还是红色。可那种感觉就是,大车挡得死死的,我根本看不到灯的状态——不是我不想看,就是根本看不见。
后来我坐回车里,就翻看了那段视频,发现自己当时的距离实在太近,跟大客车差不了几米,特别是在高峰期,车水马龙,车速也不慢,车距一紧,任何一个前方突然刹车或者信号变换,我都不可能反应过来。
这个事情让我反思了很久。别说我,一个不注意保持远些距离的普通司机,遇到大车挡信号灯的问题其实很普遍。有时候,后面车催得紧,怕耽误事,自己就会想着赶快跟进,殊不知,这个安全距离一拉大,能让你看得更清楚,反应更及时。
但你知道吗?其实很多人都惯随大流。比如那天,我正和老婆聊,突然她说:你是不是又要被罚了?我当时还这么想:这事儿真搞不懂,明明我没闯红灯,怎么会这样判?结果到了交警那里,工作人员说出的话让我懵。
那大姐指着视频:你看你这车距,不到三米。交规里说了,跟车要保持至少三米距离,特别是高车身的车辆。你这个距离太近了,就算你看不到灯,也不代表你不违规。我心里那叫一个忐忑,觉得:原来也不是我不看,不是我想闯红灯,完全是被挡住了视线。
当时我还反问:那像这种大货车、双层大巴,真得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大姐笑着点头:对,要是信号灯看不到,就得等,不能心存侥幸。你看你这种跟车情况,当然符合违规条件。
我还记得她说到保持车距时,特别强调,车太近,必须拉开。那时我心里有点堵,这不就是告诉我:赶时间、心急,是最后自己吃亏的原因。
你知道我后来怎么处理的?事后,我在手机和U盘都备份了视频,没想到这个被挡住秒视频还能起到作用。申诉时,我把视频递给交警,说:你们看,这是我周三早上录像,根本看不到红灯。结果那工作人员依旧坚持:你这个情况一般不能撤销。我当时还考虑要不要再去找法制科咨询,但觉得也浪费时间。
其实我也自我反省: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这是学不到的东西,还是潜意识里觉得赶时间比安全更重要?我试着用生活比喻:就像你开车去超市,门口有人大排长龙,你一定要拉开点距离,不然挤得你头都抬不起来。开车也是一样,视线不好,任何赶时间的念头都得克制。
我这次错在细节上,也算是付出学费。后来,听老师说了个道理:跟高车身车时,一定要多留点距离,看不清就等。这个话让我长了记性。这话其实也暗示,安全距离不仅是规矩,更是生存保障。
这还让我想到一个小细节。有次我去加油,旁边站着一司机,他的车跟我差不多,突然问我:你觉得百公里油耗多少?我当时一愣,心想:这是扯远了?但他补充一句:我就算开经济模式,差不多是8升左右。这个数字有点不准,也许估算,但我心里明确知道,合理的油耗,跟车距其实也有点关系。车太近,油耗会增高一点点,轮胎磨损也快些——虽然这个不如安全重要,但也算一种实际。
你不觉得吗?其实在这件事里,我还偷偷有个猜测:是不是销售为了卖车,偏向强调性能、速度,却少讲维持安全距离的道理?我倒是觉得,作为一个普通司机,最实在的还是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平时多观察侧面动静,提前预判问题,比盯着前方的信号灯更靠谱。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到这,难免会发现,很多交通安全措施都很不合理,比如某些红绿灯设置得奇怪,司机经常看不到,硬要他们靠天运。要是能用智能交通或信号提前预警,说不定很多误闯红灯的事就能避免。
我觉得,反复想想,其实不用太指责交规或设备问题。一方面,这也是每个司机的责任——多留点安全距离,别为了赶时间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交通规则还得不断完善,尤其对那些因为视线被挡而误踩刹车的情况。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跟在大车后差点儿变成违章的牺牲品?很多时候,只要稍微调整心态,学会等待,多看旁边的横向信号或行人动静,闯红灯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我还在琢磨:究竟怎么能更明显地提醒司机拉远距离?比如说,城市里是不是能设计个智能提示,比如有车载摄像头检测到跟车太近就报警?或者,交警部门多发点宣传,把安全距离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惯。
车开的久了,就懂得了:安全距离不光是个交规条文,而是一种生存之道。是不是,也该留个小问号:你有没有在繁忙的路口,刻意拉开一段距离,确保自己能看清信号?下一次,你会怎么样做,才能既不堵车,又保证安全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