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本田这个牌子,咱们很多人心里都会觉得它是个“技术控”,发动机技术好,车子省油耐用,这是多少年来攒下的好名声。
尤其是东风本田,当年凭借一款CR-V,几乎是开创了国内城市SUV这个概念,风光无限。
可谁能想到,现在的东风本田,日子过得是相当艰难,销量数据下滑得让人看着都心疼。
新上任的负责人叫潘建新,他现在面临的局面,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接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想把局面扭转过来,可不是件容易事。
咱们先从根上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最近,本田在日本总部那边做了一个大决定,让所有关注汽车市场的人都吃了一惊。
他们不仅停掉了一款原本计划好要推出的大型纯电动SUV的研发,还把整个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计划给大大缩水了。
原计划要投10万亿日元,现在大笔一挥,砍掉了3万亿,只剩下7万亿了。
本田的全球总裁三部敏宏也公开承认,之前设想的到2030年,纯电动车销量占到总销量三成的目标,现在看来是完不成了。
这个消息听起来离我们有点远,但对东风本田来说,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合资车企嘛,技术和新车型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外方。
现在本田总部自己都放慢了电动化的脚步,那未来能给到东风本田的新技术、新车型自然也就少了。
这就好比一个连锁餐厅,总店自己都说要减少新菜品的研发和原料供应了,那分店的生意还怎么做得红火呢?
这让本就处在困境中的东风本田,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再把目光转回国内市场,看看东风本田自己的成绩单,那真是不忍直视。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东风本田总共卖了不到15万辆车,和去年同期相比,销量直接掉了超过三分之一,达到了惊人的37.4%。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同期整个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是在增长的,特别是新能源车,那更是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冲。
别人家都在忙着数钱,东风本田却在经历寒冬。
更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是,这不到15万的销量里,有将近9万辆都是靠CR-V这一款车撑起来的。
也就是说,整个公司超过一半的业绩,都压在了一款车身上。
想当年,东风本田就是靠CR-V一炮而红,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产品线丰富了这么多,到头来还得靠这位“老将”来保命。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策略问题了,这是一种无奈的退守,除了CR-V和思域这两个传统强项,其他的阵地几乎都守不住了。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先说本田最擅长的燃油车领域。
以前,本田特别会玩一种叫做“错位竞争”的策略。
简单说,就是它的产品定位很巧妙,比如在小型SUV和紧凑型SUV之间,它推出一个XR-V,尺寸比一般小型的要大一点,比紧凑型的又小一点,价格也卡在中间,这样就能吸引到两边的消费者。
这个策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成功。
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完全变了,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以前的那些小聪明就不管用了。
特别是它的老对手丰田,开始采取非常有针对性的打法。
你东风本田有XR-V,那广汽丰田就推出锋兰达,一汽丰田就推出卡罗拉锐放,尺寸跟你差不多,但价格上更有优势,直接就把XR-V的生存空间给挤压没了。
我们看数据就知道,自从丰田这两款车上市后,XR-V的销量就从以前月销过万的明星车型,一路下滑到现在的几百台,可以说是被精准地打残了。
后来东风本田又推出了尺寸更大的HR-V,想往上走一点,结果定价太高,正好撞上了价格战的枪口,连大哥CR-V都在降价,HR-V的定位就变得非常尴尬,销量自然也是一塌糊涂。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东风本田的产品更新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像飞度(LIFE)和享域这两款车,现在卖的还是好几年前的款式,里面的配置技术早就跟不上时代了。
在这个智能手机一年一换代,汽车配置日新月异的时代,你拿着几年前的老产品来卖,消费者自然不会买账。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新上任的潘建新采取的可能是一种收缩防守的策略,就是放弃一些卖得不好的车型,集中所有资源保住CR-V和思域这两棵“摇钱树”。
这种做法在企业困难时期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你收缩燃油车战线,是为了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可你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得怎么样呢?
如果说燃油车业务是节节败退,那东风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惨败”来形容。
他们陆陆续续推出了好几款纯电动车,比如e:NS1、灵悉L、本田S7等等,名字听起来不少,但销量数字个个都拿不出手。
这些车每个月在全国的销量,经常都只有两位数或者刚过百,几款车加起来的月销量,可能还不如比亚迪、特斯拉这些热门品牌一款车一天的销量多。
这么点销量,连维持生产线的成本都不够,更别提收回高昂的研发费用了。
为什么会卖得这么差?
原因其实很清楚。
一方面是技术上没有亮点。
现在的消费者买电动车,最关心的是什么?
续航里程长不长、充电速度快不快、车里的屏幕够不够大、智能驾驶好不好用。
在这些关键指标上,东风本田的电动车和国内的自主品牌相比,明显落后了一个身位,感觉就不像是一个时代的产品。
另一方面,就是价格太贵,太傲慢。
产品本身没有优势,但定价上还端着合资大品牌的架子,总想比别人贵一些,靠品牌来吸引人。
可消费者现在都精明得很,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新赛道上,大家更认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体验,而不是你那个车标。
隔壁的东风日产就学聪明了,他们的新能源车启辰,开始大量采用我们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技术和零件,这样一来,成本降下来了,产品也更接地气,价格有了竞争力,销量马上就有了起色。
这说明,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放下身段,积极拥抱本土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才是合资品牌唯一的出路。
现在,所有的压力都给到了潘建新身上。
他虽然是经验丰富的车企高管,但面对的局面是,上有本田全球战略收缩,导致“弹药”不足;下有中国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传统的营销手段和产品策略完全失灵。
本田引以为傲的混动技术,虽然很好,但在国内的政策环境下,既不能像纯电动车那样享受补贴,成本又比燃油车高,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最终也没能成为力挽狂狂澜的奇兵。
本田倒是也给出了一个未来的希望,说计划在2030年左右量产固态电池,这项技术如果能成功,确实可能会带来颠覆性的优势。
但问题是,2030年太遥远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是以月来计算的,谁也等不了那么久。
在这漫长的五年时间里,东风本田要怎么熬过去?
难道就只靠降价的CR-V和思域吗?
这显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办法。
单纯的收缩和防守,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里,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被消费者慢慢遗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