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品,你细品,现在这新车发布会,是不是越来越有那味儿了?
像极了手机圈的“秀肌肉”,参数恨不得糊你一脸,各种“突破天际”的骚操作,听得人云里雾里。
最近智己L6横空出世,又整了个“丐版即顶配”的噱头。
这“顶配”俩字,撩拨得人心痒痒。
想当年,为了个真皮座椅咬牙跺脚,现在直接给你梭哈,省心是真省心。
但稍微咂摸一下,这“顶配”的里子,或许没那么简单。
先说这表面。
800V架构、蟹行模式、激光领航,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尖货,现在直接怼到起步价。
就像当年只有大佬才把玩的掌上电脑,现在烂大街,体验嘛,确实是鸟枪换炮了。
厂家也门儿清,知道现在消费者就好这口儿,配置拉满,价格下探,销量自然水涨船高。
但猫腻也藏在这儿。
“顶配”真的等于童叟无欺吗?
未必。
配置这玩意儿,就像自助餐台上的菜,看着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划拉到自己碗里的有多少?
就拿那个蟹行模式来说,犄角旮旯里挪车是方便了,但在寻常马路上,一年能碰上几回?
多数时候,它可能只是个花架子,平添了车辆的复杂性,后期伺候起来也费劲。
而且,这种“丐版即顶配”的打法,说白了就是一场“军备竞赛”。
你家上了激光雷达,我家就得搞个双目激光雷达;你家能一键泊车,我家就得整个AI代驾。
大家都在卯足了劲儿堆料,好像谁少个功能,谁就low穿地心。
这背后,是厂家对消费者“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心态的精准拿捏。
厂家精打细算着呢。
一方面,用“顶配”搏出位,造声势,拔高品牌格调;另一方面,也能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毕竟,配置都标准化了,生产线就简化了,零件采购量也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不过,这种“内卷”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为了抠成本,厂家没准会在一些隐蔽的地方动刀子,比如用料、做工什么的。
而且,配置越多,车辆的宕机率可能也会水涨船高。
毕竟,电子元件越多,出岔子的概率也就越大。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面对这种“顶配”的糖衣炮弹,更得擦亮眼睛。
想想自己真正care什么,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晃晕了头。
说白了,买车是为了代步,不是为了显摆配置。
如果大部分功能都吃灰,那还不如选一款配置够用、价格实在的车型。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对于那些追求极致体验,或者对科技配置有执念的玩家来说,“顶配”车型确实是不二之选。
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理性剁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
归根结底,汽车的内核还是交通工具,安全、皮实才是硬道理。
配置再炫,也只是锦上添花。
当我们习惯性地盯着配置表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车辆本身的安全系数和驾乘感受?
这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掂量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