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退到大约2000年前后,在越南的街头,你随手拦上一辆摩托,十有八九都是“Made in China”。那会儿的中国摩托车可真不赖,1998年出口总额才1.2亿美元,到了2005年就直冲19.2亿美元,几乎占了越南市场80%的份额。可现在再看,却几乎找不到中国牌子的摩托了。
当时中国的摩托车价格实在便宜得离谱,像一辆125cc的跨骑车,国内售价才5000块左右,而在越南,那价钱能砍掉一半还多。不少越南人排着长队,就为了买那车,销售点门口凌晨四点就有人打地铺提前抢订金。
越南的新兴品牌刚刚刚起步,结果就被中国车狠狠碾压,质量都差不多,价格却低了三千块,还多出了三个配置,说实话,这差距一看就明白了。
谁能料到,仅仅十年时间,局势竟然完全翻转过来。
大约在2015年左右,越南摩托车市场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名字一下子从“前十名”中掉了出来,直接倒数了。“TOP3”没有了踪影。相反,日本的本田和雅马哈把市场份额重新占据了60%左右,连越南本土的新兴品牌“VinFast”也开始挤入竞争行列,抢得不少地盘。
过去那些被中国车挤得差点关门的小越南厂子,如今反倒学起了中国车的“低价战术”,在低端市场跟中国剩下的几个品牌硬拼,打得不亦乐乎。
不少人都说,中国摩托在越南吃败仗,主要归咎于日本品牌的“技术优势”压得死死的。
可是到了1998年左右,本田的发动机技术确实厉害,但中国车企也不是省油的灯,重庆宗申、力帆、隆鑫这些公司早就拆得差不多,把日本的发动机都研究透了,仿制的发动机性能参数能跟本田的经典车型打个平手。
实际上让我们头疼的,并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我们自己把“性价比”变成了“偷工减料”的借口。
2003年可以算是个关键的节点,那会儿越南的摩托车销量每年都在增长20%,而中国市场则渐渐走向饱和。为了分一杯羹,国内厂商也是拼了命,搞出了新高度的竞争。
你标价3000,我就只出2800;你降价100,我就敢降200。
打到最后,价格战把成本压得离谱得很,本来用10号钢的车架,改成了5块钱的薄铁皮;刹车线从10股铜丝剪成3股,还用回收塑料做机油壶,灌点劣质机油就敢卖出去。
现如今南方人买中国车,第一反应都觉得“这东西能骑两年不散架就算赚了”。我过去卖车的时候还拍着胸脯保证“保三年”,可如今,修车师傅们看到中国车就摇头叹气,觉得车架薄得一吹风就变形,换个零件都比买台新车还贵。
更令人反感的是“窝里斗”,国内车企之间为了争夺订单,拆台成了常态。你找越南代理商,我就塞钱让对方撕毁合同。你搞促销送头盔,我就送机油,再加个“免费上门维修”——其实根本没有哪个维修点。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个大厂,听说竞争对手要推出“电启动”车型,竟然连夜变更设计,结果为了省点钱,把电启动器上的电容从进口的换成国产二手货。搞了三个月下来,越南街头跑的车一大把都趴窝,真是遭了大罪。
关于日本企业的做法嘛,他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一般会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保证,避免为了节省成本而影响性能。比如一些公司会选择用国产零部件,但会经过严格测试确保其可靠性,而不是盲目降价或随意替换低质材料。整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用长远眼光来看待产品,避免因为短期的价格优势,带来后续的信誉风险。
本田在越南搞了个发动机厂,主要是为了适应那边的道路状况,特别调试参数让车子更合乎当地的驾乘需求。
雅马哈推出了个“以旧换新”方案,不管是不是雅马哈品牌的旧车都能抵钱,之后他们会把旧车拆下来,翻新变成零配件卖。而且,就连铃木也在越南开起了“摩托车培训班”,专门指导农民如何保养自己的车。
他们不是不想快速赚钱,而是清楚如果盲目追求“赚快钱”,会毁掉“赚慢钱”的基础。
咱们可把越南市场当成了个“卖废品的地方”。
那些早期赚了点小钱的公司,可不是想着怎么改善技术、做好售后服务,反倒忙着 expansion 地盘、建工厂,反正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低,反正当地人对行业不了解,反正“这一届消费者不行,下一届再说”。
当中国摩托在越南不行了的那会儿,被我们压制过的越南本土品牌,反倒开始模仿我们当年的套路:找中国代工厂做贴牌,拿更低的价格卖“越南制造”。
我们那几个品牌要么在低端市场跟越南当地品牌拼价格,拼命压缩成本,要么就改走高端路线,结果价格虚高,消费者根本不买单。
这其实不是输给了日本,而是我们自己把“信任”当成了能随意标价的东西。
就好比你和邻居做买卖,头一回卖他掺了水的酒,第二回他还说“便宜点”,到了第三次,他又说“上次那酒差点把我媳妇肚子搞坏了”。
等你决定认真干的时候,邻居早就把你给屏蔽了。
如今再看看越南摩托车市场,感觉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了我们曾经多么厉害,用了十年时间从一个“跟风者”变成了“领导者”,也揭示了我们的蠢——用三年时间把“领头羊”变成了“众人喊打”的对象。
制造业里的竞争基本上就是那“丛林法则”,弱者被吃掉很正常。但真正强大的人,从不会把“弱肉”当作对手,而都把“更强的对手”设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日本公司花了三十年时间在那里树立了口碑,而我们只用了十年就把信任搞丢了。现在想要重新找回来,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要是不经历十年八年的磨炼,没有点真本事,这事挺难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