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组装电动汽车,会否改变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格局?

马来西亚,一个向来以槟城美食和“马拉风情”吸引无数旅游达人的地方,最近竟然冒出一个大新闻,把整个东南亚电动车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比亚迪工厂,真金白银砸下好几百个足球场的“地皮”,还不是做炸鱼薯条,是组装电动车,妥妥的。

一时间,多少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比亚迪到底想干啥?东南亚这盘棋,难道又快变天?

你是不是也纳闷,这国产品牌在马来西亚折腾这么大动作,究竟能激起多大的水花?别急,咱先把玄机掰开揉碎。

话说比亚迪的亚太销售负责人刘学亮一句话,说得跟小品里“领导视察”似的,一针见血:“马来西亚一直是比亚迪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听这腔调,有点像老板瞄准了下一个希望田野。

事实摆在那,截止现在,在马来西亚卖出去两万多辆纯电,还不包括油改电和插混。

2025年,比亚迪交付量超过7000辆,一下子抢走了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势头就像饮料里加了冰块,蹭蹭往上冒泡。

同比增长都38%,这增速比网红直播带货还猛。

你说,这不叫“刚需”,啥叫“刚需”?

但事儿真这么美好?

工厂落地在Tanjung Malim,据说面积有六十万平方米,反正数字大到让人脑壳发蒙。

“咱的梦想是星辰大海”,要不是做组装,差点以为要开农场养鲸鱼。

不过别着急,这不是比亚迪第一回玩CKD(完全拆解组装),马来西亚成了第三个吃螃蟹的家。

你猜猜,要是没有点远见,谁敢在外国搞那么大阵仗?

合作方还找了本地“老字号”Sime Darby Motors,人家董事总经理Gan哥都说:比亚迪没点耐性和底气,估计也不敢投资。

新工厂坐落KLK Tech Park,听名字就一股高科技味儿,简直让人误会要做火箭。

第一期地皮给了比亚迪150英亩,“锚点租户”地位明显,不差钱更不差名。

摆明了就是想要玩起来,蘸点未来感。

但讲真,要说这样大手笔,背后的算盘可不少。

谁都知道,马来西亚对进口(CBU)电动车现在是关税免除、消费税豁免,可这些糖果吃不了几天。

到了2025年底,福利就要摘了。

比亚迪此时搞CKD,就是要继续吃优惠,拿到国产车的减税资格,一直到2027年底都能舒舒服服卖便宜车。

光这一步,外行看热闹,内行才叫揪着钱包欢呼。

Atto 2的定价差不多10万令吉,把马来西亚电动车价格天花板踩在脚下。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组装电动汽车,会否改变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格局?-有驾

想象一下,CKD一运转,比亚迪很可能推出更便宜的新车,对手还不得心里咯噔下?

电动汽车价格一低,普通人心里头那点“买不起”的小结变成“冲一把”,各路买家都要来凑热闹。

而且你别以为建工厂只是为了卖东西,背后还有经济和产业连环效应。

Perak也就是霹雳州,人家不是只有美丽的森林,现在连工业气息都上来了。

新厂带动就业,不明白啥叫产业升级?给你举斧头的例子:

本地人多了工作机会,外头人才愿意涌进来。

技术转让跟着来,比亚迪带来的制造经验,很快就有些马来西亚靠自己的脑袋也能组装、设计、维护电动车。

支持产业链发展,不只是比亚迪一家受益,相关零部件、物流公司,全都能跟着沾光。

当地企业一脚踏进全球电动车供应链,这可不是小时候学英语“跟着学”,是真的要和国际大牌一起混饭吃了。

KLK Tech Park给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是一大助力,专门等着优质公司来投资。

说白了,这就是要让Perak不再是个“打工地方”,要做电动车制造业的排头兵。

Tanjung Malim那个Automotive Hi-Tech Valley,更是占地4000英亩,打算组建一个高端汽车产业集群,妥妥地赶超邻国默默把新能源车的蛋糕做大。

比亚迪不是只会吹牛,新工厂发布的时候还顺便丢出BYD SEAL新车,Premium版定价快18万令吉、Performance版要接近20万令吉,这价格看着有点“任性”。

性能版百公里加速3.8秒,咋说也能秒掉一堆同级对手,Premium版续航650公里,和你跑山路去吃拉茶都轻轻松松。

前300位客户还能拿一套价值超过1万令吉的“SEAL THE DEAL”礼包,里面有免费壁挂充电器、全套服务,还专属优惠。

这种溺爱式营销,把老马国的电动车玩家宠得跟团宠一样。

除此之外,比亚迪的零售网点玩起了扩张大法,目前马来西亚已经有36个门店,最新开的Balakong 3S中心还号称面积最大。

这是什么概念?

你在吉隆坡逛街也能碰到比亚迪,一旦店越多,品牌影响力就跟奶茶连锁一样扎根,谁还敢忽视?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这玩意儿在马来西亚也不是孤胆英雄。

最近几个年头,像Chery、GAC、GWM、Leapmotor等中国车企都在搞本地组装,搞CKD。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组装电动汽车,会否改变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格局?-有驾

马来西亚政府为啥支持得这么起劲?

其实,上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第十二个马来西亚计划里,领导们已经拍板升级Tanjung Malim到Politeknik Sultan Azlan Shah Behrang的FT01公路,双车道变成四车道,让上下班堵伯堵的马来同胞们直接省了半小时的“人生”。

大规模交通配套就是要把工业基地之间快速连起来,打造产业带。

此外,Sungkai那边还酝酿要建车辆研发和测试中心,这不是瞎胡闹,是真的想把马来西亚变成东南亚电动车制造重阵。

听到这,有人开始担忧了,马来西亚本土车企怎么办?

最典型问题就是,对中国企业的“铺天盖地”扩张,马来西亚老家的汽车品牌会不会被压到喘不过气?

说得再直白些,本地工厂如果只沦为组装场,是不是技术沉淀和人才培养就变成空中楼阁?

中间派观点就出来了:觉得比亚迪建厂肯定是经济上的利好,更多就业机会、地方产业链提档升级,但有没有可能变成“代工厂”,只做低端组装?

老百姓最关心的不还是能不能玩真的,把技术和研发真正留下来,而不是“玩一下就走”。

但换个角度看,市场有竞争才有进步,不然你让老牌车企躺着收门票,日子久了,谁还肯苦练功夫?

比亚迪大规模进场,也迫使马来西亚政府不得不加快法规和基础设施跟进,电动车充电桩、配套政策、公交智能化,统统得提速。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组装电动汽车,会否改变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格局?-有驾

你要是把一切都托付给“马来西亚制造”,会不会过几年,一不小心就成为下一个泰国或者越南,被产业集群甩了几条街?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组装电动汽车,会否改变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格局?-有驾

有些民众也觉得有点复杂:利多明显,价格可亲,工作岗位多了,人们挣钱有门。

但另一方面,比亚迪一家独大,万一变成“拼多多式价格战”,小厂刚刚冒头就被干趴下,三五年后如果都成了“中企代工”,市场生态就单一了,创新反而少见。

这个世界永远不只有一种声音,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爱也好,怨也罢,最终还得看Tanjung Malim那座工厂能不能扭动局势。

作为观众,咱们也别只看热闹,还是得盯着实质:

比亚迪大举入驻带来的变化,已经让马来西亚的电动汽车市场有了全新气象。

生产本地化后,消费者能用“亲民价”把新车开回家,语言不通都不是事儿,只要钱到位,配置给力,就是硬道理。

就业岗位增多,相关技术流动加快,不管是产线技工还是高级研发人员,都能找到施展拳脚的舞台。

行业升级、国际供应链融入,也让马来西亚从区域车市“小透明”变成“笔杆子”,说话有分量。

但说到底,任何一项产业巨变,到头来都需要“软硬兼施”:

比亚迪和本地企业搭伙,最好能一起提升自主研发和品牌竞争力,免得其中一方成了“工具人”。

政府搭平台、企业出智力、民众有实惠,三方合力,才能让马来西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动汽车新枢纽,甩掉只做“组装场”的尴尬身份。

至于能否做到,不光靠比亚迪一家公司,更得看整个市场的智商情商和自驱力。

这场工厂落地,眼下只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几年变数无数。

电动汽车,新能源,绿色科技,全球都在抢跑,马来西亚这次能否不得不跟着时代起舞?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看到“马来西亚制造”的电动车,车标下面写的、也许早不是“外企组装”,而是马来西亚自己的故事?

话说回来,比亚迪工厂建成后,你还会选传统燃油车吗?

或许,这场技术与市场的角力,只比大家的“选择权”更重要吧。

说说看,你觉得比亚迪这回在马来西亚搅局,会给你带来啥新期待?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