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现在车上这个自动大灯功能,本质上就是车企工程师对全人类智商的一次集体公开羞辱。
不装了,摊牌了。
下午四点,太阳好得能晃瞎眼,你开着车唱着歌,心情那叫一个阳光灿烂。突然,仪表盘“叮”一声,大灯“唰”一下就亮了。那一瞬间,对向车道的司机看你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刚从山里出来的野人,充满了三分不解、三分同情,还有四分“这哥们是不是怕黑”。
你以为这是智能?是科技?是AI赋能?都不是。这玩意儿的逻辑,约等于一个修仙走火入魔的保安。它的核心工作不是照明,是表演。表演一种“我很在乎你安全”的虚伪人设。
它的传感器,那个趴在你前挡风玻璃上的小黑点,就不是个光学元件,它是个情绪放大器。它的出厂设定不是“暗了就开灯”,而是“我感觉有点不对劲,我心里有点慌,坏了菜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亮了再说”。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你路过一个高架桥的影子,它亮了。前面飘来一片稍微厚点的云,它亮了。你开进一个稍微茂密点的林荫道,它又亮了。它不是自动大灯,它是雷电法王杨永信,看到一点阴影就觉得你有网瘾,必须给你来个电击清醒一下。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脑回路比光速还离谱。
我作为一个天天在地库和高架桥下面反复横跳的中年人,对这个功能简直是深恶痛痛痛痛恨。
你根本无法理解那种尴尬。在地库里,你好端端停着车,旁边走过一个人,你的车灯因为光线变化“唰”一下亮了,能把人家大哥吓得一个趔趄。人家还以为你有什么想法,赶紧低头猛走。大哥,我真没想法,是我的车,它心态崩了。它就是这么颠,你有什么办法?
车企告诉你,这是为了安全,调得灵敏点好。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逻辑就像是说,为了防止你吃饭噎到,所以干脆不让你吃饭了。为了让你不熬夜,晚上八点直接给你家拉闸。这不叫安全,这叫“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种过度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掀桌子式的懒政。工程师们解决不了“如何精准判断天黑”,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最暴力的方案:加大加大加大。把灵敏度的阈值调到最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只要灯亮得够快,黑夜就追不上我。
他们根本不关心你车上那块金贵的“能量块”一天要被这么折腾多少次。电瓶这玩意儿,就像一块压缩饼干,每一次非必要启动大灯,都是在啃它的寿命。我一个开修理厂的朋友说,现在很多车的电瓶两三年就报废,除了启停功能是头号杀手,二号杀手就是这个过于敬业的自动大灯。它不是在照明,它是在给你的钱包进行闪电战。
那怎么办?就这么忍着?
当然不。车是为人服务的,不是让你去伺候一个程序的。大部分车,都能治这个毛病。你钻进车里,打开那个比你脸还大的中控屏,开始寻宝。一般都在“车辆设置”或者“灯光设置”这种九曲十八弯的菜单里,藏着一个叫“自动大灯灵敏度”的选项。
它通常有“高、中、低”三个档位。出厂默认的那个“高”,你就可以理解为“癫狂模式”。你把它调到“低”,世界瞬间就清净了。它的性格会从一个咋咋呼呼的显眼包,变成一个沉稳内敛的老干部。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出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个大灯传感器说得跟个反社会人格似的,好像有点过了,但讲真,它有时候就这么气人。
当然,不同品牌的车,藏菜单的思路也不一样,堪称典中典。大众喜欢放“车辆”里,丰田有时候在方向盘边上给你个实体键,别克这种老油条甚至可能给你塞仪表盘的多级菜单里,让你以为你在玩密室逃脱。找不到就翻说明书,或者直接上网搜“XX车型如何逼疯自动大灯”,保证有病友给你拍好视频教程。
有人可能会说,调低了不安全怎么办?
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被技术PUA后的症状。讲真,开车最可靠的传感器,是你自己的眼睛。进隧道、下地库、突降暴雨,这些需要开灯的场景,一个正常的司机难道会等车反应吗?肯定是自己主动就开了。自动大灯只是个辅助,是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把灵敏度调低,只是为了让它别在晴天白日里反复整活,真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它还是会亮的。这根本就不是智能,这是智障!
说到底,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它们试图用一堆固定的程序去应对一个混乱无序的现实世界。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是高速巡航,而是如何应对一个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同理,自动大灯的难题不是天黑,而是下午四点半的那片云。
所以,别再惯着你车上那个“戏精”了。花五分钟,把它从“癫狂模式”调到“普通模式”。这不仅是省电,不仅是避免尴尬,更是夺回你作为一名驾驶员的尊严。
你以为你调了设置就赢了?不,你只是暂时和这个系统的愚蠢和解了而已。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从来不开自动大灯的老司机,人家从一开始就没上这个当。这种返璞归真,才是真正的品牌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