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奥迪CEO的一番话,让汽车圈炸开了锅。这位大佬直言,奥迪已经放弃前任管理层制定的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目标,未来10年内将继续生产并销售燃油车型,甚至可能延续到2035年甚至更久!
这可真是让人跌破眼镜啊!曾经的奥迪,可是电动化转型的先锋,一度计划在2026年全面切换为纯电动汽车。怎么突然就改口了?难道电动车真的不行了?
燃油车生产周期延长,奥迪为何“迷途知返”?
其实,奥迪的“迷途知返”并非毫无征兆。从其近期一系列动作便能看出端倪。首先,奥迪舍弃了“单数燃油,双数电动”的全新命名体系,回归传统命名方式,并在纯电车型名称后添加“e-tron”后缀。
其次,全新发布的奥迪Q3并未基于全新的PPC平台打造,而是沿用现有的MQB Evo平台。该平台具备兼容48V轻混和PHEV插混系统的能力,这充分表明燃油版本车型在走量车型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奥迪CEO Gernot Döllner也透露,在奥迪看来,内燃机在短期内仍将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作为混动车型的核心基础。
新能源销量未达预期,车企纷纷调整目标
奥迪调整电动化目标并非偶然。2024年,奥迪在全球范围内交付纯电动汽车超164,000辆,同比下滑8% 。而同年奥迪品牌全球新车交付总量达1,671,218辆,新能源渗透率不足10%。一方面,奥迪电动化转型节奏相对迟缓,新车推出仍遵循传统模式,导致其错失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在中国这个全球大的新能源市场,众多本土车企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事实上,调整电动化预期的车企并非只有奥迪。沃尔沃此前放弃“2030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将电动化目标调整为到203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池车型”销量至少占比90%。早在2024年初,奔驰也宣布放弃全电动车计划,不再坚持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
这些车企做出调整的根源,皆是新能源车型销量未达预期。虽然在欧洲市场,本土老牌车企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尚可,但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欧洲的高额补贴。在欧美等海外地区,与油费相比,电费并无明显价格优势,且充电桩数量远不及中国市场,纯电车型的用车成本甚至更高。
油电共生,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那么,奥迪是要全面回归燃油车领域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是奥迪,此前调整预期的车企,以及像宝马这类从未明确表示要全面电动化的车企,都在朝着“油电共生”的方向迈进,同时在智能化领域加大投入。
燃油车能够适应更多使用场景,而电机与智能化配置的融入,则能显著提升车辆的使用体验。从奥迪近期的新车规划来看,不少车型都采用了这种融合模式。例如,近期开启盲订的“南北A5L”,搭载EA888 Evo5 2.0T发动机与两个48V电机。
在智能化方面,奥迪未来在国内市场推出的新车,大多将配备华为智能座舱与乾崑智驾技术,部分车型甚至配备双激光雷达。在新能源领域,奥迪也在持续发力。上海车展上,一汽奥迪A6L e-tron全球首发,这款中大型纯电轿车将在长春新工厂本土化生产。
未来汽车市场,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并非对立关系,二者共存、协同发展才是理想状态,共同推动汽车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