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国摩托在越南的雪崩,藏着今天新国货反攻的秘密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月薪五千,用着最新款的iPhone,分期买着大牌包,你一边在心里骂他败家,一边又有点想不通,这账是怎么算过来的。

先别急着下定论,因为在越南,这种消费观不是个例,而是年轻人的标配。他们拿着折合人民币两三千的工资,眼睛不眨地花三个月薪水买一部苹果,或者怒提一辆八千块的本田摩托,对旁边更便宜的国产品牌直接当空气。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疯了吧?又一个被消费主义洗脑的韭菜园?还是我们当年玩剩下的剧本?

这事儿你要是只看表面,那得出的结论跟用脚后跟想出来的差不多。越南年轻人不是疯了,也不是傻,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比我们这些天天算计着房贷和KPI的社畜,更早活明白了商业世界的一个血淋淋的真相: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便宜的最终会用另一种方式让你加倍付钱。

这道理不是他们从哪个商学院的PPT里学来的,而是被坑出来的,是用真金白银和无数次半路抛锚换来的。

时间倒退回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的越南马路,是咱们中国摩托车的天下,便宜,量大,市场份额一度干到80%以上,堪称降维打击。那场面,就跟现在某些APP用百亿补贴抢市场一样,突出一个简单粗暴,用价格把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了极致的低价,偷工减料成了常规操作,车子买回去没骑多久,不是这儿响就是那儿坏,修理铺老板都快成家人了。越南人民群众淳朴的感情被反复蹂-躏,最后大家恍然大悟,这玩意儿不是代步工具,这是个“爹”。最终,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从80%雪崩到1%。

这事儿给越南人民上了一堂极其深刻的商业启蒙课,比任何广告都好使。他们悟了,买东西,尤其是不动产之外的大件,核心不是看你付钱那一刻爽不爽,而是看它在未来几年里会不会持续给你制造麻烦。购买廉价品,就像跟一个渣男谈恋爱,开头甜言蜜语,后面全是ICU。

所以你现在明白为什么他们宁愿多花钱买本田雅马哈了。人家买的不是那个标,买的是一个“不用折腾”的预期。

更关键的一点是,越南年轻人的财务结构跟我们有本质区别。他们很多人没有“买房”这个人生必选项压在身上,家里有地,自己盖楼,没有长达三十年的房贷像紧箍咒一样锁死现金流。这就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是“轻装上阵”的,手里的钱就是用来改善生活体验的,而不是用来给银行打工的。

钱,要么变成更好的手机,让自己的数字生活更顺滑;要么变成更可靠的摩托,保证自己风雨无阻地去搞钱。逻辑非常自洽,花钱是为了更好地搞钱,而不是为了一个水泥壳子牺牲掉所有。

看懂了这层底色,你就能理解越南市场的第二个魔幻现实:电动车的崛起。

2023年,越南卖了180万辆电动两轮车,直接占了市场半壁江山。有意思的是,在这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中国品牌,比如雅迪和台铃,卖得比国内贵一大截,甚至翻倍,但越南人民照样买单。

20年前中国摩托在越南的雪崩,藏着今天新国货反攻的秘密-有驾

他们又不傻了?怎么还买中国货?

因为这次的中国品牌,已经不是二十年前那帮玩“瞎积薄发”的草台班子了。他们是带着脑子和全套方案来的。

他们玩儿的不是简单的商品出口,而是一整套生态系统的移植。什么叫生态系统?就是在越南本地建厂,开设几千家专卖店,甚至把换电站这种重资产模式都搬了过去。这种玩法,就像是以前的游牧民族只想着抢一波就走,现在的正规军是直接过去建城、屯田、修长城。

车子本身也做了魔鬼级别的本地化改造。越南沿海,空气盐雾腐蚀性强?给你上三防漆。路况不好,坑坑洼洼?给你加强车架和减震。他们把产品做得比日本人还像日本人。

20年前中国摩托在越南的雪崩,藏着今天新国货反攻的秘密-有驾

他们是在卖车吗?不,他们是在卖一个承诺。一个“哥们儿我就在你家旁边,车有任何问题我五分钟到场给你解决”的承诺。这对于被劣质产品伤害过的消费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20年前中国摩托在越南的雪崩,藏着今天新国货反攻的秘密-有驾

这套打法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策略了,而是对越南整个国家战略的一种精准预判。

以前很多企业去越南,图的是什么?躲避关税,利用廉价劳动力,把越南当成一个“中转站”和“组装车间”。产品在越南拧个螺丝,贴个“越南制造”的标,就转口出去了。这套把戏,就像是考试作弊,抄个答案就走人,压根没想过自己学会。

现在,监考老师(美国)不干了,直接改规则:你从越南出口的东西,本地制造的价值部分必须占到60%以上。

这条规定一出,直接把那些只想当中转商的“聪明人”的路给堵死了。你想利用越南的出口优惠?可以,但你得把真东西拿过来,把生产线、供应链、技术都搬过来,老老实实地在本地创造价值。

20年前中国摩托在越南的雪崩,藏着今天新国货反攻的秘密-有驾

你看雅迪,本地配套率干到了55%,转出口比例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再依赖“转口”这条捷径,而是开始真正深耕越南本土市场,靠内需吃饭了。越南正在从一个世界工厂的“备胎”,慢慢变成一个拥有强劲内需的独立经济体。服务业的增长甚至超过了制造业,这背后就是本土消费力量的觉醒。

所以,你看。

越南市场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质变。

它正在从一片低成本洼地,变成一个有门槛、有规则、有独特逻辑的复杂战场。

你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吗?

想简单了,朋友,这里的坑比你脸上的痘都多。

最大的坑,就是人。

越南工人工资是比我们低,普通工人大三千五,技术工五六千,看起来很香。但现实是,好工人、特别是熟练的技工,比对象还难找。越南年轻人个性强,不爽就辞职,跳槽率高得能让HR怀疑人生。

怎么办?真正聪明的公司已经开始在教育上做文章了。他们学德国,搞“双轨制”职业教育。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工厂里当学徒,毕业即上岗,无缝衔接。盐城有所学校直接跟越南的天虹纺织合作,定向培养技工,毕业直接进厂,稳定得一塌糊涂。

这种玩法,已经超越了“招工”,进入了“造人”的境界。它解决的不是当下的用工荒,而是未来五到十年的核心竞争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战了,这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所以,别再拿十几年前看中国的眼光去看越南了。

那个靠信息差、靠野蛮生长、靠钻空子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的越南,有自己的消费主权意识,有自己的产业升级野心,还有越来越精明的政府。

中国品牌再想过去,必须扔掉那套“我比你懂”的傲慢,也别老想着赚快钱搞什么“快种快收”。你得真正蹲下来,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渴望,然后用他们信得过的方式,给他们提供一个无法拒绝的解决方案。

20年前中国摩托在越南的雪崩,藏着今天新国货反攻的秘密-有驾

否则,你以为你看到的是风口,跳进去才发现,那其实是别人给你挖好的火山口。下面不是黄金,是岩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