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突然火山爆发,在微博连续开战,这场景要是放在别的品牌身上,可能大家还会质疑一下是不是在炒作,但放在小米的“好好先生”身上,网友差点认为世界要变了天。
平时雷军被称为“微笑总裁”,从来都是“有问题我们改”,不斤斤计较黑评,更不怼人。
这回不一样,他像是被点了痛脚,直接翻脸,表达得直接又犀利。
这事情说到底,还是小米SU7汽车被人盯上了。
咱们换个视角回顾一下,之前雷军在一次访谈里随口一句“小米汽车,好看是第一位”,就是这么句话,被各路营销号解读成“只追求外表,不管安全”。
搞得好像小米汽车整个研发理念都是“吸睛为主,安全靠边”。
雷军看了之后,难掩心中的怒火,直接回怼:“安全才是根本,美观只是额外追求,难道有冲突吗?”
他还不光光嘴上说,两袖一挥就甩出了各种“证据”,从2023年公开资料到研发背书,通通指向小米汽车对安全标准的严格把控。
其实,这些话以前也说过不少次,但没人把话听进去。
也许每隔一阵子,总会有新一波“职业黑”冒出来,盯着小米汽车喊打喊杀。
肯定有人要问,雷军到底在急什么?
其实,这波黑评不仅仅是普通的冷嘲热讽,已经演变成带节奏式攻击。
要说最激烈的,恐怕还是“刹车失灵”的那条爆款视频。
那画面里,一辆小米SU7测试时刹车没能停住,直接冲向了障碍物。
配文更是煽动:“小米汽车安全堪忧,刹车系统白摆。”
网友一边看一边心慌,订车的已经开始打退堂鼓,据说当天订单一下子掉了两成。
其实,这世界最怕的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这条视频被有心人恶意剪辑,把“极限工况测试”的提示都省了,明明是测试湿滑路面紧急避让的极限场景,还特地用工程测试车去做。
更绝的是,同时在测的还有同级竞品,别说小米了,连特斯拉、比亚迪都险些栽跟头。
但那些营销号偏偏只剪了小米,仿佛世界上只有小米刹车出事。
要不说网络世界里,选择性失明实锤了。
这只是小米汽车黑评的冰山一角。
另一波黑子把小米SU7的官方CLTC续航放在放大镜下,非要把650公里体验活生生剪到400公里,分分钟引导舆论“宣传造假、续航打折”。
再加点谣言,随便编个“供应链聊天记录”,说小米的电池有严重漏液风险。
甚至造谣有经销商退订,配图配文齐全,一套操作像是炒瓜子一样熟练。
这种搞法,根本不是自娱自乐的吐槽,而是精准打在消费者的心理痛点。
谁买新能源车不关注安全?谁对电池和刹车能不敏感?
尤其是那些新晋车主,看见黑评,一下子心慌到腿肚子发抖。
小米的客服几乎都快被爆表,退订电话一天几十上百,问题不是普通的“这车动力够不够”,而是“安全能不能靠谱”“电池会不会炸”。
雷军这次不是被网友气的,是直接被行业对手和水军的“有组织、有预谋”整得火冒三丈。
有些企业的公关,专门雇水军使劲在评论区带节奏,把本来就不大的小问题无限放大,还凭空编造一堆令人生疑的新问题,目的只有一个——让小米SU7臭名昭著。
面对这种全网舆情,小米起初还是很“正经”:
发声明、贴数据、放检测报告,还请媒体打卡工厂、现场演示刹车。
但实际效果,呵呵。
一份声明顶多换来一堆“自卖自夸”的嘲讽,第三方报告更是被当“欲盖弥彰”。
甚至有营销号反过来操作:“你急着澄清啥?不心虚能这样吗?”
这就是互联网谣言的“死循环陷阱”,你越解释,反而成了坐实“黑点”的新证据。
遇上这种尴尬局面,换谁都得心力交瘁。
尤其小米汽车这事,关系到雷军和小米未来十年的关键转型。
对于雷总来说,汽车业务就是他押上的人生全部赌注。
五十多岁的人,本来可以退休、喝茶逗猫,结果选择亲自下场,“再为小米拼一次”。
输了,全公司要倒退五年;赢了,小米可以进入新时代。
被谣言用力一剪,三年心血说没就没,没人能忍住不爆火。
说难听点,雷军这回不是“为了汽车争口气”,而是一群“职业黑”在试图否定他和小米的整个奋斗历程。
不光盯着车打,还连公司、创始人一起黑。
去年“17小字风波”,一堆人在网上各种阴阳调侃,小米的注册地、芯片、系统都能拿来和别家作对比,甚至有人说:“小米就是联想2.0,没有核心技术,只会东拼西凑,迟早变成组装厂。”
这种评论,谁看了不得心里一咯噔,尤其雷总那种“高自尊老大哥”,亲自把关创意和技术,被说成“拼装”谁能服气?
这一点,估计90%的公司老板都感同身受。
一直以来,小米的公关套路还是“柔和不冲突”,核心思路是“表面不答辩,暗地慢慢消化”。
手机被说拍照不行,公关就安排技术总监直播讲解拍照技术;
续航被喷短,联合第三方测评官搞连续使用八小时的数据视频,一切用实际表现说话。
这种方法在手机领域还挺有用,毕竟手机成熟,吐槽大多只是“定期发牢骚”,温和回应反而积蓄好感。
但汽车完全不同,车主的安全焦虑可不是能用一两句说明打消的。
本次遇上对手组团带节奏,公关再温和就真要变成“大善人”,谣言会越滚越大,科研团队一天都在搞“危机处理”,跟打地鼠似的。
终于,这次连老板都绷不住了。
雷军直接上线开怼,力度比公关团队出十篇三方报告都猛。
一来,雷军微博矩阵有几千万粉丝,说一句顶一片,直接把真相推到公众注意力焦点。
二来,有了老板亲自发言,订车的顾客、拿新车的车主才真正安心,大家都觉得:小米敢于直面质疑,有自信和底气。
同时也让内部研发、生产线的兄弟们感觉有人在撑场子,不再光打一线“孤军奋战”。
也得承认,雷军亲自怼黑子后,那些原本转谣言、做黑推的账号当场慌了,有的删了帖子,还有几个悄悄发了道歉声明。
硬刚一波,战果显著。
据传小米公关接下来要调整策略,负责人都要换人,以后对待谣言、黑公关将主打“针锋相对”,催生出“风格犀利、速战速决”的新打法。
信息很清楚:小米已经明白,温和公关在新赛道根本不管用。
雷军亲自下场,是新公关打法的第一步,表明自己“不主动找事,但谁来黑,我都奉陪”。
对于恶意抹黑,不能继续做“好好先生”,而是得学会雷霆出击把场子抢回来。
说到这里,还真得拉回一点现实。
中国汽车市场今年内卷到令人发指,谁都想在新能源赛道挤进去,不光是技术比拼,更拼的是舆论和口碑。
那些黑公关手法,基本已经升级成“套路化流水线”了:先找源头爆点,恶意剪辑一波,之后水军、营销号联动带节奏,等舆情形成舆论瀑布,再把对方拉进澄清死循环。
别说小米,几乎所有新势力车企都被这样“黑”过,有的直接投降,也有硬刚到底的。
雷军能顶住压力,说明小米想要守住初心,不愿被阴谋老套路拖垮。
但这仗远没到终局,公关也不能靠“一把火”就能烧到天边,后面的舆情治理才是难题。
翻回头看,其实这场验证了一个道理:
越“软”越容易被人误会成“心虚”;越“硬”反而能收获信服。
无论是汽车主安全、续航数据,还是心态建设,只靠技术没用,还得有强硬态度和清晰沟通。
雷军对这事的反应,一部分是维护小米汽车的底线,另一部分也像是在呼吁行业建立新公关标准。
把“温和善良”剥开看,某种意义上有时就是让步和自我消解。
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太和气容易被泼冷水,只有敢硬刚才能钢铁护航自己的努力成果。
想必大家看到这里,心里都是一阵阵跳动。
小米汽车能否顶住压力,走向下一个十年?
雷军的转型会不会成为行业范本,推动更多企业勇敢做自己?
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在何方?
说到底,这一切还得靠广大消费者的明辨和支持。
看热闹归看热闹,动动思考也是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能偷懒的义务。
话说回来,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小米汽车被黑”这事儿,是行业竞争常态,还是有人在蓄意带节奏?
小米公关该怎么走下去,你有啥高招?
欢迎留言砸出你的想法!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