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的戏码,比宫斗剧还会翻脸。
前几个月,理想的大三排增程SUV还是“新能源过渡期的白月光”,各路媒体捧得像发现了第二个iPhone;转眼八月,一个月掉了四成销量,曲线下滑得比股市跳水还干脆。
而纯电阵营那边跟开挂似的——批发量飙到38.5%的增长,仿佛刚吃完兴奋剂。
这种速度,不叫波动,那是翻船。
我第一次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是在老周家客厅。
他是问界M7增程版车主——一个把茶几当工具台的人。
厚厚一叠充电桩安装手册摊着,看起来像准备装洗碗机,其实是他研究怎么让自己的增程车更像纯电:能插枪绝不开油门,高速、短途都要找桩。
有次我们跨城去滑雪,高速服务区一个空位没有,他脸色瞬间变成零下十五度。
我才明白,这帮人嘴上说的是“多点续航安心”,心里怕的是匮电状态那个突然坠落感,就像手机从80%直接掉到10%,连打开相册都心虚。
过去一年,新出的增程车型拼命往400公里俱乐部冲,小鹏X9、智己LS6这些名字轮番亮相,有品牌甚至堆出80度大电池包。
但真相不浪漫,你加的不只是续航,还有整备质量。
一块60kWh三元锂至少350公斤,那是真压在底盘上的肉;换磷酸铁锂只会更重。
问界M8就很扎心——53度的小电池版本居然比100度纯电竞争款还胖。
这不是升级,这是给悬架和刹车绑沙袋,让原本灵活的大块头慢慢变钢铁沙发。
别真以为它可以一直当纯电跑。
满格显示450km看着挺美,一遇冬天低温、高速逆风或者临时绕路,很快发动机就介入,然后油耗暴涨、动力迟滞。
有些外供的增程器噪音大到盖住音乐,还配不上高负荷需求,在匮电影响下,加速度直接腰斩。
我试过至境L7那类表现好的产品,有无满格加速时间差不到0.1秒,这才叫不挑状态。
原因也很直白,人家传统厂内燃机技术深耕多年,懂怎么让发电效率和适配性一起提升,而不是随便买台功率够大的来糊弄消费者。
市场现在吵得热闹,有人看蔚来乐道L90、新ES8上市火爆,就喊“大势已去”;有人则觉得这是周期调整。
我偏向后者,因为用户习惯已经养出来,他们接受混合驱动,但拒绝糟糕体验。
如果只盯着长续航,就是给系统短板披件华丽外套;黄金时代要延长,要先砍瓶颈,把匮电影响削平,让驾驶体验稳定下来。
不然今天数据撑起热搜,也挡不住明天被对手抢话题榜首。
让我困惑的是,为啥舆论总爱用极端场景测试新能源?
比如高速500公里不停歇,比如零下严寒启动响应,其实日常九成都不会触发那些条件,可网友就是这么苛刻。
在键盘声浪中心理预期被抬高,不少厂商慌忙跟风,把研发资源堆进炫耀的数据,却忽略使用质感这个根基。
所以每次看到某品牌宣布推出超大容量版本,我脑子里的画面都是工程师掐表测百公里油耗时的一声叹息:“又胖了一圈啊。”
有人会问,是不是未来趋势就是小型化、更轻量?
未必。
如果你的目标客户每天跑二百公里上下班,再加几个城市通勤任务,他们当然希望更多储备。
但这必须与动力链优化同步,否则额外重量只是拖累整体效率。
我甚至觉得,“有油有电脾气一样好”的产品,会成为细分领域的新宠,比盲目冲击700km总里程更容易赢口碑战。
李斌在NIO Day甩下一句“大三排SUV黄金时代正在过去”,很多人立马站队,我听完却没急着选边,因为舞台灯光下的预测,都得放回现实路况检验。
当年智能手机刚流行时谁敢说它会替代钱包钥匙电视遥控器?
如今看看,我们早就离不开它。
同样,如果下一代增程系统真的解决了匮电影响,那么所有终结或衰退的话语都会失效,到时候故事又该改写剧本。
所以,如果你买了一辆号称满格可跑450的大块头,却发现自己依旧怕掉剩余百分之十,你会继续忍吗?
还是转投另一个阵营?
等哪天堵在充电站的时候,我们再聊,说不定就在等位那二十分钟,你就决定换方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