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猛兽”为何无人问津?
我们总以为,堆料越多,车就越好卖。马力要大,加速要快,配置要高,尺寸要长——只要把这些“硬指标”拉满,消费者自然会掏钱。可现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当一辆车拥有4820毫米的修长车身、零百加速最快仅需4.7秒的爆发力,听起来是不是已经踩中了所有性能控的爽点?但你知道吗,这样一台看似“王炸”的车型,上个月全国才卖出去563辆。
它不是什么小众进口车,也不是新势力的实验品,而是来自如今如日中天的比亚迪。没错,就是那个靠秦、宋、海豚、汉系列打下江山,年销量逼近400万辆的国产巨头。可即便是这样的“流量担当”,也并非所有产品都能一炮而红。有些车,哪怕技术先进、参数亮眼,依然在市场的角落里默默等待被看见。
这不禁让人想问:在消费者眼里,一辆“好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一、被忽略的“优等生”:比亚迪驱逐舰07
提到比亚迪的轿车序列,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汉DM-i,毕竟那可是常年霸榜中大型轿车销量前十的“顶流”。而驱逐舰07,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军事科幻味儿的中型轿车,却像是班里的“隐形学霸”——成绩不错,但从不张扬。
它诞生于比亚迪的“海洋网”系列,定位介于海豹和汉之间,主打20万级插电混动市场。4820mm的车长,在同级里绝对算得上修长;轴距达到2900mm,后排空间足够翘起二郎腿。动力方面,顶配版本搭载DM-i 1.5T高功率系统,零百加速4.7秒,亏电油耗却只有4.2L/100km。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又快又省,这不正是理想中的混动模样?
更别提它全系标配FSD可变阻尼悬架、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后排通风加热——这些在合资车上往往要顶配才有的配置,在驱逐舰07上几乎是“标配起步”。就连内饰用料,也是大面积软包+木纹饰板,走的是低调奢华路线。
可就是这样一台几乎“无短板”的车,今年上半年平均月销量还不到600台。相比之下,同门的海豹月销动辄破万,汉系列更是稳定在两万辆以上。同样是比亚迪,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二、不是产品不行,是“名字”和“位置”拖了后腿?
有人说,驱逐舰07卖不动,是因为名字太军事化,不够亲民。想想也是,“驱逐舰”三个字,听着像是海军装备,而不是一辆家用车。消费者买车,图的是舒适、安全、体面,谁会冲着“战舰”去下单?相比之下,“秦”“汉”“唐”这些王朝系列的名字,既有文化底蕴,又朗朗上口;“海豚”“海豹”则萌态十足,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而“驱逐舰07”,既不像王朝那样有历史厚重感,也不像海洋生物那样有记忆点。它像是一个工程师起的名字——准确、理性,但缺乏温度。你很难想象夫妻俩在展厅指着它说:“这车名字真酷,就它了!”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定位模糊。
比亚迪的产品线如今越来越密,车型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驱逐舰07定价18万到23万,可在这个区间里,它要面对的不只是外部竞争,还有自家兄弟的“内卷”。
比如,预算20万出头的消费者,是选驱逐舰07,还是加几万上汉DM-i?毕竟汉的级别更高、品牌认知更强。而如果追求运动感,为什么不直接选海豹?哪怕价格略高,但“纯电后驱”的标签更鲜明。至于预算更低的用户,宋PLUS DM-i一车难求,谁还会去看一台名字陌生、宣传不多的“驱逐舰”?
这就像是一个夹心层:往上够不着“旗舰光环”,往下又缺乏“爆款基因”,中间还被自家兄弟抢了风头。
三、性能过剩时代,我们还缺一辆快车吗?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一台零百4.7秒的车,反而卖不动?
答案可能有点扎心: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需要这么快的车。
4.7秒什么概念?宝马330i、奥迪S4级别的性能。在城市通勤中,你一脚油门下去,还没反应过来,限速就到了。日常驾驶中,99%的人根本用不到这种加速能力。对他们来说,省油、安静、空间大、充电方便,才是真正的刚需。
比亚迪的DM-i系统本就是以“经济性”为核心,结果到了驱逐舰07这儿,突然强调“性能”,反而有点错位。就像你去奶茶店点了一杯低糖养生茶,结果店员告诉你:“这杯特别浓,后劲十足!”——你可能会愣一下:我是不是点错了?
而且,这台车的驾驶风格其实并不激进。尽管加速猛,但转向偏舒适,底盘调校也以滤震为主,整体依然是家用车取向。这意味着,真正追求驾驶乐趣的人会觉得它“不够味”;而普通家庭用户又觉得“没必要这么快”。于是,两头都不讨好。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趋势:新能源车的“参数军备竞赛”正在失效。
几年前,谁的续航长、谁的加速快,谁就能上热搜。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开始关注实际用车体验:车机流不流畅?空调制冷快不快?座椅舒不舒服?维修保不便宜?甚至——这车开出去,别人认不认识?
在这个阶段,光靠“纸面数据”已经不足以打动人心了。
四、从“技术驱动”到“用户感知”:比亚迪的转型阵痛
比亚迪的技术实力,没人敢质疑。刀片电池、DM-i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云辇悬挂……每一项拿出来都能让同行头皮发麻。但问题是:技术再强,如果用户感知不到,等于零。
举个例子:FSD可变阻尼悬架确实能提升操控和舒适性,但普通用户根本分不清FSD和普通减震的区别。他们只会说:“这车坐着还行。” 而像“DiLink车机”这种名字,听起来就像程序员的内部代号,远不如“鸿蒙座舱”或“Flyme Auto”来得有传播力。
相比之下,理想和问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把技术“翻译”成了用户能听懂的语言。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全家人的安全伞”“城市NOA免费用”——这些说法不专业,但直击人心。
而比亚迪,更像是一个埋头苦干的理工男,把所有功夫都做在了里子上,却忘了给产品穿上一件吸引人的外衣。
这不是说比亚迪不会营销。你看海豹的“年轻运动”,腾势D9的“高端商务”,仰望U8的“百万级越野”,每一个标签都清晰有力。但驱逐舰07呢?它的标签是什么?是“中型插混轿车”?还是“海洋网新成员”?这些词,对消费者来说太抽象了。
产品可以低调,但定位不能模糊。
五、反过来看:卖得少,真的是失败吗?
我们习惯用销量来评判一款车的成功与否。但有没有可能,驱逐舰07的根本目标,就不是“爆款”?
从战略角度看,比亚迪如今的产品布局,早已不是靠单一车型打天下,而是追求全品类覆盖。就像一家超市,既有畅销的方便面,也有小众的进口奶酪。驱逐舰07的存在,可能是为了填补海洋网在中型轿车市场的空白,试探市场反应,或是为后续车型积累数据。
而且,563辆的月销量,真的算“卖不动”吗?
要知道,这个级别细分市场的总量本就不大。德系双雄(帕萨特、迈腾)的新能源版本月销也就千辆左右。凯美瑞、雅阁的混动版表现稍好,但也远不及燃油版。在这样一个缓慢转型的市场里,驱逐舰07作为一款全新命名、全新设计的车型,能稳定维持在500-600辆的水平,未必是失败。
也许,比亚迪对它的期待本就是“稳扎稳打”,而不是“一鸣惊人”。
六、未来的车,拼的不再是参数,而是“故事”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
年轻人买车,不再只看“三大件”,而是问:“这车能不能代表我?”“开出去有没有面子?”“能不能让我在朋友圈发一条点赞过百的动态?”
这就要求车企不仅要造好车,更要讲好故事。
特斯拉讲的是“科技先锋”,理想讲的是“家庭关怀”,蔚来讲的是“用户社区”,而小米讲的是“生态互联”。每一个成功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情感锚点。
那么,比亚迪的故事是什么?
是“技术平权”?是“中国智造”?还是“让每个人开上新能源”?
这些都很宏大,但落到具体车型上,还需要更细腻的表达。比如,海豹的故事是“年轻人的第一台GT”,汉的故事是“国货旗舰的崛起”,而驱逐舰07,能不能讲一个“都市精英的静谧之选”?或者“高效通勤的智慧伙伴”?
名字可以改,定位可以调,但核心是要让用户产生共鸣,而不是仅仅“觉得不错”。
结尾:当所有人都在卷性能,谁还记得“刚刚好”也是一种美?
在这个动不动就“零百3秒”“续航1000公里”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一辆车最本质的价值,是让出行变得更轻松、更安心、更愉悦。
驱逐舰07或许不够惊艳,但它代表了一种被忽视的可能性:不追求极致,而是追求平衡。
它不便宜,但也不贵;不张扬,但也不平庸;不最快,但足够稳。它像是一位默默撑起家庭的中年人,没有热搜体质,却能在每一个雨夜准时接你下班。
所以,当我们下次再问“为什么这车卖不动”时,也许该换个角度问:我们是不是太急于用销量来定义价值?
毕竟,不是所有好车,都必须万人追捧。
也不是所有安静的存在,都意味着失败。
或许,真正的成熟,是学会欣赏那些“不够爆款”的好车——就像学会欣赏生活中那些“不够耀眼”,却始终可靠的陪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