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上的各种App了,吃饭叫外卖,出门叫网约车,就连给汽车做保养,很多人也习惯了在网上下单,觉得既方便又便宜。
尤其是看到像京东这样的大平台也开了养车服务,心里就更踏实了,总觉得大牌子,信得过。
可要是有一天,你冲着这块金字招牌去保养,结果车子没开多久就坏在了半路上,平台还跟你说这事儿他们管不着,你心里会是啥滋味?
最近,一位宝马X3的车主张先生就碰上了这么一件让人堵心又后怕的事,这事儿也给所有习惯线上消费的车主提了个醒:我们信赖的大平台,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靠吗?
事情的经过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张先生的这台宝马X3,可以说是一台准新车,总共才跑了八百多公里。
爱车之人嘛,对保养自然是格外上心。
他在2024年12月第一次在京东养车做了保养,体验感觉还行。
到了2025年7月24日,车子需要换机油了,他没多想,又一次打开了京东养车的App。
这次他特意选了口碑很好的美孚1号全合成机油,这在机油界里可是响当当的牌子,想着给爱车的“心脏”吃顿好的。
可当他把车开到店里,保养做完去结账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账单打出来,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机油:0元”,反倒是一项名为“增值服务”的项目,收了他六百块钱。
张先生当时也纳闷,心想这是什么新的优惠活动吗?
买服务送机油?
虽然觉得有点不合常理,但看着师傅确实是往发动机里加了油,也就没再深究。
然而,这顿“免费的午餐”很快就露出了它昂贵的代价。
车子从保养店开出来还不到四个小时,仪表盘上一个红色的机油壶标志就亮了起来,这是机油压力报警灯。
按理说,这是个非常严重的警报,意味着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可能出了大问题。
但张先生心大,他想,刚做完保养,油也是新换的,可能是传感器出了点小毛病,误报了吧。
加上手头有急事要出差,他就这么顶着报警灯,硬是开着车跑了三千多公里的高速公路。
直到八月底,发动机在行驶中发出了“嘶嘶啦啦”的异响,最后彻底熄火罢工,再也打不着了。
这下张先生才慌了神,赶紧把车拖回了那家保养店。
店里的技师检查后,倒是很干脆地承认,发动机确实是坏了,而且是内部严重磨损。
可当张先生追问发动机为什么会坏时,店里所有人都开始含糊其辞,就是不给一个明确的说法。
张先生越想越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一连串的疑问在他脑子里打转。
第一,我明明是花钱买的美孚1号机油,为什么在你们的系统账单里,机油成了不要钱的赠品,反而多出来一个六百块钱的“增值服务”?
这六百块到底服务了什么?
第二,平台宣传说有严格的质检流程,可为什么这家店的“质检员”就是店老板自己?
自己检查自己,这能查出什么问题来?
第三,事情发生后,为什么这位店老板的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人也联系不上了?
这些问题,京东养车平台和店家都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平台方更是倾向于把这定义为加盟商的个体行为,似乎想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其实,张先生的遭遇,揭开了互联网养车平台加盟模式下的一个行业潜规则。
很多消费者以为,挂着京东、途虎招牌的店,就是官方的直营店,服务和产品质量都有保障。
但实际上,这类平台为了快速扩张市场,绝大多数门店采用的都是加盟形式。
平台提供品牌、流量和一套管理系统,而加盟店则是自负盈亏的独立小老板。
问题就出在这里。
平台为了在线上吸引顾客,经常会推出一些价格极低的保养套餐,比如“名牌全合成机油保养仅需399元”。
这个价格本身就已经很低了,平台还要从中抽取一部分佣金,剩下的钱分到加盟店手里,可能连一桶正品机油的成本都不够,更别提还要覆盖房租、水电和人工费用了。
面对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一些动了歪脑筋的加盟店就想出了“偷梁换柱”的办法来规避平台的监管。
他们操作的核心,就是把“商品”变成“服务”。
因为平台的系统主要监控的是机油、滤芯这些实物商品的价格和库存。
于是,店家就在系统里把你购买的高价机油操作成“0元赠送”,或者干脆就不录入系统。
然后,他们再凭空创造一个“发动机深度清洁”、“系统养护增值服务”之类的名目,把你付的钱,都算到这个虚拟的服务费里。
这么一来,从平台的后台数据看,这家店简直是“活雷锋”,不仅没高价卖货,还免费送机油给客户,主要靠提供优质“服务”来赚钱。
而实际上,他们给你车里加的,根本就不是你指定的美孚1号,而是不知道从哪里批发来的廉价散装油,甚至是回收提炼的劣质油。
一桶正品美孚1号的成本可能要三四百,而一桶劣质油的成本可能只要几十块,这中间的差价,就成了店家绕过平台监管赚取的暴利。
这种操作对于那些皮实耐用的普通家用车来说,可能一时半会儿还显现不出问题,但对于宝马这种德系豪华品牌的精密发动机来说,无异于投毒。
德系车,尤其是带涡轮增压的发动机,工作时的温度和内部压力都非常高,对机油的性能要求极为苛刻。
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叫做“高温高剪切粘度”,通俗点说,就是机油在又热又高压的环境下,还能不能保持足够的“粘稠度”,形成一层坚韧的油膜来保护发动机内部高速运转的金属零件。
正品的全合成机油就能做到这一点。
而那些劣质机油,一遇到高温就“泄了”,变得像水一样稀,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油膜。
于是,发动机里的活塞、缸壁、曲轴瓦之间就开始了“硬碰硬”的干磨。
机油压力传感器最先侦测到这个问题,所以点亮了报警灯。
如果司机看到报警灯能马上停车检查,发动机或许还有救。
但如果像张先生这样,继续长途高速行驶,就等于是在给发动机“上大刑”,几千公里下来,内部零件早就磨损得一塌糊涂,最终导致拉缸、抱瓦,整个发动机报废,维修费用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元。
张先生的这起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互联网养车行业普遍存在的监管盲区。
平台方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吸引了消费者,但在出事后,又常常以“我们只是信息中介”为由,试图将自己与加盟商的过错切割开来。
消费者当初是冲着对平台的信任才下的单,结果出了问题,平台却成了最会“甩锅”的那一个。
更关键的是,整个链条中,油品溯源体系的缺失。
一瓶机油,从出厂到最终加进你的车里,它到底是不是正品,普通人根本无从分辨。
我们已经习惯了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来验证真伪,但在很多养车环节,这个最基本的功能却是缺失的。
产品的质量,全凭店家的“良心”,这显然是靠不住的。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了这一行业乱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立汽车维修配件的追溯体系,保障配件的质量和来源可查。
这说明,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着手,要用更严格的法规来规范市场,让每一次维修保养都有据可查,让每一滴油、每一个零件的来路都清清楚楚。
这才是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办法。
在相关法规完全落地之前,我们车主自己也得多个心眼,去保养时,尽量选择品牌的官方直营店,如果选择了加盟店,可以要求查看机油的原包装,并保留好相关凭证。
面对店家推荐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增值服务”,也要保持警惕,问清楚具体内容,别被“零元机油”这样的噱头蒙蔽了双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