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跑高速实测!增程和插混差距大,车主必看!

最近几年,咱们身边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这确实是件大好事,说明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技术发展得快,大家也愿意接受新事物。

可车一多,问题也跟着来了,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都会犯嘀咕,特别是面对“增程”和“插混”这两种技术路线时,听着都差不多,都能用电也都能用油,销售说起来也都是各有各的好,到底该怎么选?

平时在城里开,感觉不出太大的名堂,两样车都能做到安安静静用电跑,省钱又舒服。

酷暑跑高速实测!增程和插混差距大,车主必看!-有驾

但是,一旦上了高速,尤其是赶上夏天这种酷热天气跑个长途,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简直像是两个物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市区里开插电混动车,只要家里充电方便,基本上可以当成一辆纯电车来用,每天通勤成本非常低,偶尔发动机启动一下,油耗也常常能维持在百公里四升左右,让人特别有成就感。

而开增程电动车的朋友,体验也类似,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电机在工作,那种平顺丝滑的驾驶感受,是传统燃油车给不了的。

所以,在城市这个主场里,它俩可以说是打得有来有回,难分伯仲,都给车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经济性。

可问题是,车不仅仅是在城里代步的工具,逢年过节、出差旅游,总免不了要上高速跑个几百公里。

真正的考验,恰恰就发生在这样的场景里。

咱们可以设想一个非常常见的情景:炎炎夏日,室外温度高达三十六七度,地面被太阳炙烤得发烫。

你开着车,载着家人,准备进行一次全程接近四百五十公里的跨省旅行。

车里的空调需要开到最大才能勉强感到一丝凉意。

这种高温、高负载、长时间持续高速行驶的工况,对任何一辆车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大考”,而增程和插混这两种技术,就在这场考试中交出了截然不同的答卷。

先来看看插电混动车的表现。

在刚上高速,车速稳定在一百一十五公里左右时,车辆的混动系统会自动判断,让发动机进入效率最高的直驱模式。

这时候,你可以把这辆车理解为一辆性能不错的燃油车,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机构直接驱动车轮,中间环节少,能量损失也最小。

此时仪表盘上显示的油耗可能在百公里6.3升左右,对于一辆尺寸不小的家用车来说,这个成绩完全可以接受,发动机运转的声音也比较平稳,一切都显得游刃有余。

然而,随着行程过半,外界温度持续升高,空调系统为了制冷需要消耗更大的功率,这部分能量也需要发动机来提供。

于是,驾驶员会发现,发动机的吼声开始变得有些吃力,油耗也悄然爬升到了百公里7.2升。

酷暑跑高速实测!增程和插混差距大,车主必看!-有驾

虽然油耗涨了,但这个变化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毕竟额外的能量消耗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整个过程,车辆的表现是稳定且可预测的。

现在,我们把场景切换到增程电动车上。

同样是在这条滚烫的高速公路上,同样是面对严苛的挑战。

当驾驶员深踩加速踏板,车辆提速的过程依然是那么线性顺滑,这是电机驱动的先天优势,体验感非常好。

可是,当车速稳定在一百二十公里巡航时,如果去看一眼能耗显示,很多人可能会大吃一惊。

屏幕上的瞬时油耗数字,竟然会飙升到百公里10.6升,甚至更高。

这时候,仪表盘会明确提示“增程器正在运行”,这意味着车里的那台发动机正在拼命工作。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车速太快了?

于是他尝试将车速降低到相对经济的一百公里时速,可结果依然不乐观,油耗可能还维持在百公里9.5升的高位。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了,为什么平时在城里那么省油的增程车,一到高速上就变成了“油老虎”呢?

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就得聊聊它们俩在工作原理上的本质区别,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能量是怎么从油箱里的汽油,最终变成驱动轮子的动力的。

对于插电混动车来说,在高速上,它的能量传递路径非常直接:汽油在发动机里燃烧,产生机械能,然后通过变速箱等传动装置,直接驱动车轮。

这条路子,和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是一样的,简单、直接、高效。

发动机可以在它最舒服、最经济的转速区间工作,能量损失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而增程电动车就完全不同了,它的能量传递路径要曲折得多。

酷暑跑高速实测!增程和插混差距大,车主必看!-有驾

首先,汽油在发动机(也就是增程器)里燃烧,产生机械能;然后,这台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带动一个发电机旋转,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最后,这些新鲜出炉的电能,再输送给驱动电机,由电机将电能再次转换成机械能,来驱动车轮转动。

你看,这条路线上,能量至少经历了“化学能→机械能→电能→机械能”这样一连串的转换。

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任何形式的能量转换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每一次转换都会有一定比例的能量以热能等形式损耗掉。

在汽车工程领域,这个损耗率还不低,每次转换大约要损失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能量。

这就好比,你想把水从A点运到B点。

插混车选择的是直接用一根粗水管接过去,虽然路上也免不了有点蒸发和渗漏,但大部分水都到了。

而增程车选择了一个更复杂的方式:它先在A点用水泵把水抽到一个高处的水塔里,再从水塔放水发电,然后用发出来的电再驱动一个水泵,把水送到B点。

这个过程中,抽水、发电、再抽水,每一个环节都会漏掉一部分水,最后能到达B点的水,自然就少了很多。

为了保证B点能得到足够的水,A点的水泵就得加倍努力地工作,消耗更多的能源。

在高速巡航这种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出的情况下,增程车的发动机就扮演着那个拼命抽水的角色。

它不仅要发出足够的电来克服巨大的风阻维持高速行驶,还要分出一部分电能来供应空调、音响等车载设备,如果电池电量不足,它甚至还要给电池充电。

多重任务叠加,就迫使这台小排量发动机必须长时间在高转速下运行,而这恰恰是它效率最低、最费油的工况。

所有的能量转换损耗加在一起,最终就体现在了那个让人心惊肉跳的高油耗上。

所以说,这趟酷暑下的高速长途,就像一面放大镜,把两种技术路线的底层设计逻辑和各自的优劣势照得清清楚楚。

这并不是一个谁比谁更高级、谁比谁更优秀的问题,而是它们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

增程电动车的核心,始终是“电”,它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最大化地保证纯电驱动带来的静谧、平顺的驾乘体验,发动机只是一个用来缓解里程焦虑的“应急充电宝”。

因此,它更适合那些绝大多数时间在城市用车、家里充电方便、追求极致电车感受,只是偶尔需要跑长途的用户。

而插电混动技术,则更像一个“多面手”,它试图在电驱动和燃油驱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城市短途的用电经济性,也能在高速长途时发挥发动机直驱的高效率优势,不至于在任何一种工况下出现明显的短板。

它更适合那些用车场景更复杂,需要频繁在城乡之间切换,或者没有便利充电条件的用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