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甩卖50亿工厂:三菱败走中国背后的合资品牌生死劫

当广汽埃安用1元钱买下三菱长沙工厂时,这场交易像极了二手车市场的白菜价甩卖。只不过,这次被甩卖的是曾经投资50亿、年产能20万的整车工厂。三菱汽车用40年时间在中国市场完成了从技术霸主到黯然离场的完整周期,它的退场剧本堪称合资时代落幕的教科书案例。

1元甩卖50亿工厂:三菱败走中国背后的合资品牌生死劫-有驾
image

三菱谢幕:一场迟到的战略撤退

三菱的入华史是一部典型的"技术换市场"样本。1973年以卡车出口探路,1980年代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大发动机合资企业,垄断了自主品牌30%的"心脏"供应。2012年与广汽合资后,欧蓝德等车型在2018年创下14.4万辆销量巅峰。

1元甩卖50亿工厂:三菱败走中国背后的合资品牌生死劫-有驾
image

转折点藏在两组数据里:2022年其产能利用率跌至3.33%,末代电动车阿图柯竟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产品。当比亚迪2023年研发投入增长300%时,三菱的发动机专利数量却停留在2018年水平。这种技术断层直接导致其6年未推出全新车型,最终在2023年10月彻底退出整车生产,2024年7月终止发动机合资业务。

合资退潮:8家品牌的血泪共性

梳理近年退市的8家合资品牌,可总结出三条死亡定律:首先是产能陷阱,广汽菲克退市前产能利用率17%,东风雷诺仅9%,均远低于行业60%的警戒线;其次是亏损黑洞,这些品牌单车亏损超3万元,经销商退网率突破60%;最致命的是技术断层,三菱发动机市场份额从30%暴跌至不足5%,印证了传统技术路线的失效。

1元甩卖50亿工厂:三菱败走中国背后的合资品牌生死劫-有驾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牌退市前都出现过三大征兆:工厂间歇性停产、中方股东减持股份、研发投入占比低于1%。当这三个红灯同时亮起,往往意味着退市倒计时开始。

资产重组:1元工厂背后的算盘

广汽埃安接盘三菱长沙工厂的"蛇吞象"交易,藏着精明的财务算计。50亿资产作价1元,实则是将土地增值、设备折旧、员工安置等隐性成本打包处置。对埃安而言,这笔交易瞬间获得18万辆年产能,相当于其2023年总销量的36%。

对比特斯拉上海工厂"拎包入住"的轻资产模式,三菱重资产运营的弊端暴露无遗。其长沙工厂设备净值仅剩11.7亿元,但改造费用预计需追加15亿,这解释了为何最终交易价等于白送。

下一张骨牌:谁在死亡名单上?

某日系品牌2023年销量同比下滑42%,经销商库存系数达3.2,已符合退市预警模型。而成功转型的案例如大众ID.系列,其关键差异在于将电动化研发完全本土化,中国团队拥有100%决策权。

当比亚迪的研发人员数量超过三菱全球员工总数时,这场淘汰赛的胜负早已注定。三菱的退场留给行业最残酷的启示:在电动化浪潮中,50亿工厂可能不如50行代码值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