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目光又一次牢牢锁定在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混战上,喊出加强成本调查、价格监测、生产一致性检查,这不是第一次亮出监管的“家伙事儿”,但气氛,比往年都更紧张。

宝马中国在2025年7月先出手,试了个“降量保价”,想撑住价格底线,结果10月一看,终端库存压力顶得人喘不过气,还是得低头,直接松了“稳价承诺”,经销商也开始偷偷降价。

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有驾

宝马的数据很扎眼,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销量31.79万辆,同比跌15.5%,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头部品牌都被卷得喘不过气,价格战不是谁能独善其身的游戏。

有些车企嘴上说不卷,实际没人真敢第一个退出,行业自媒体杨悦卿说得直白,价格战是零和博弈,谁都不想做第一个“逃兵”,毕竟“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怎么选都痛。

有新势力品牌吐槽,自己起步晚、市场份额小,要想涨价,得看头部车企敢不敢“开口”,否则一涨价,客户立刻流失,只能硬着头皮跟着低价走,压榨供应链,大家都在熬。

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有驾

供应链上游压力传导账期拉长,零部件质量缩水,整个行业处在一个谁都不想先死的“内卷”循环里,没人能全身而退。

消费者也没那么容易被说服,长期价格战让大家对低价形成预期,谁涨价都怕买贵,观望情绪更重,企业反倒更难出货,陷入“涨价没人买、降价没利润”的死局。

杨悦卿的观点很硬核,只有稳定市场预期、让价格别大起大落,消费者才会有信心下单,这波监管,可能是必须经历的短痛,为了换来以后整个行业的长远健康。

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有驾

车企的难处不只是价格战表面,深层结构性问题更扎心,100多家企业,产品高度同质化,大家都在用最原始的手段抢市场,最后卷到谁都没得赚。

国家的想法很实际,还是要让资源向头部集中,用账期监测、产能考核等手段,给年销量低、产能落后的企业设“退出机制”,强推行业集中度提升,逼着大家优胜劣汰。

张翔说得明白,欧美、日本头部车企不超过10家,中国却有100多家,产业健康发展,不能靠量多,得靠质优,提升集中度,成了当务之急。

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有驾

未来几年,年销量低于1万、2万辆的企业,可能不得不退出或者被并购,整个行业要经历一波淘汰赛,这个过程会很痛,但不是产业衰退,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路。

这一场价格战,表面是价格的比拼,背后是生死的较量,没人愿意做第一个倒下的牌子,也没人愿意扛着亏损硬撑,大家都在等对方先倒下,悬念拉满。

但真正的转机,可能不在谁先涨价、谁先降价,而在于市场和政策能不能引导大家回归“价值竞争”,让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买单,而不是光盯着价格的数字。

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有驾

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后,资源会向头部企业集中,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会变成新的战场,价格战的硝烟,终有消散的一天,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底气。

谁也不敢打包票,这轮监管能不能彻底踩住“刹车”,但行业的阵痛已经开始,谁能顶住,谁就能留下,接下来的半年,注定不会平静,每个人都在看,变局会如何落地。

宝马的“降量保价”已被现实击碎,市场的观望情绪还在蔓延,新一轮车企淘汰潮或许正在路上,政策的手,有多重,市场的预期,有多稳,这场博弈,远未到终局。

价格战停不监管再加码:中国车市2025悬崖边的生死博弈-有驾

每一次价格松动,每一次政策出台,都是一次试探,行业、企业、消费者,各自揣着小心思,博弈和等待中,谁能抓住下一个风口,谁又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故事还没讲完,悬念还在继续,2025年,注定是中国汽车产业最难也最关键的一年,谁能熬过这场阵痛,谁才有资格讲述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