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个月,国内汽车产销量都突破了2000万辆。我刚跟老张(做二手车生意的)聊天,他眉头皱得紧,你说现在这么多车上路,卖旧换新咋就卖得这么火?
830万+的以旧换新申请量,这是9月中旬从商务部传来的数据(体感,这数据得有点水分,但也不可能差太远)。我心里嘀咕:这背后到底藏了多少人在换新?是换新能源的热潮,还是纯粹买车需求被点燃?
说个我最近遇见的事。一个朋友想买台15万左右的家用车,他犹豫着在国产紧凑SUV和合资同级紧凑SUV之间抉择。结果跑了几家4S店,得出体验感差异挺明显——国产车底盘调教更偏硬朗,日常驾驶沉稳,合资车则偏舒适,但隔音一般。他吐槽:同价位,国产车给我的感觉就是‘实在’,合资的那份‘精致’倒让我感觉花了冤枉钱。这大概也折射了消费者对产品预期的一个小分歧。
说到供应链,前不久和研发部门的一个小聚里,有同事跟我比喻:你看车企做新车型,就像家里做饭。材料(零部件)好坏决定做出来的菜的味道,供应链不稳,就等于有时找不到新鲜的蔬菜,只能用冷冻的,味道大打折扣。这比喻很形象——新能源汽车尤其依赖芯片、电池这两块材料,缺一不可。一旦配套不齐,产能迟早受影响。最近芯片问题有所缓解,但基础软件短板这事儿是长久难题,像家里老冰箱坏了,换个好的还得等。
我前面说汽车消费热潮很猛,可能有点夸大了。查了下资料,千人汽车保有量才250辆(官方数字),跟发达国家比差得远,这说明市场还没真正饱和。换个角度,这意味着潜力还很大,但也说明消费需求分布极不均匀,不是所有地方都能享受换新带来的便利和优惠。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限购少,但车型多样性和服务质量却跟不上。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以旧换新的政策是刺激消费的良方,但长期来看,是不是更多地依赖政策刺激,反而阻碍了市场自发成长?换句话说,这能不能成汽车消费转型的催化剂还是个问号。
再提到一个话题,新能源销量。1-8月卖了962万辆,市场渗透率45.5%(这是最新样本数据,体感是疫情影响没那么大),两三年前还根本没这么高。欧阳明高教授的预测更猛,未来5年销量超过1500万,2030年保有量或达1亿多辆。这数字听起来漂亮,但动力电池回收、充电设施还很薄弱,能不能支撑这么规模的快速扩张?工信部也知道这问题,但实际改进起来比想象中慢。有次和老维修工聊,他说:现在车多了,坏了的电池没人管得了,咱们维修店就成了‘弃电池收容所’。这说明底层支撑体系还有大短板。
跑题一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早年前线调研时,有消费者告诉我,他们最怕买新能源汽车后,几年后车子出现问题无人维修,甚至充电网络不够用,那再贵的电池也没用。这质疑很打脸政策声音,不过接地气。
对比下同价位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实操中燃油车维修点多,保养成本透明,新能源车确实省油费(这块做个小计算:假设燃油车百公里5升油,7元,新能源充电费用相当于1/3,相当节省),但长期电池衰减怎么评估成本?谁来买单?车企保修期过了,用户转投意愿就存疑了。
再问你:买车是为了代步,还是投资?换新是消费升级,还是给旧车置换市场打稳定针?零部件贵金属用量的问题,最近生态环境部还抓出来几批车企偷工减料,排放风险大增,这事儿告诉我们:业内陡峭的成本压力下,很多良心价后面可能有不为人知的瑕疵,你信吗?
不是我故意唱反调,汽车产业如果真想把消费从卖车转向用车管理,还得从供应链端做力气,促成产品力和服务力双提升。像工信部说的集团化管理试点和动力电池碳足迹管理,这事看上去很高端,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环境成本、管理监管都要上台面。这句话有点理想化,现实中谁真的把碳足迹放进了购车决策?(这段先按下不表)
车企营销不太透明也是个问题。之前一次行业展会上,销售跟我说:有些政策我们自己内部都没摸清楚,啥时候财政贴息,啥条件算合格,搞得我们给客户答疑尴尬,不好意思直接忽悠。我听着笑了笑,心里有点无语——这复杂的政策就是堵心,消费者招架不住。
最后留下个问题:以旧换新破800万,背后到底是消费者真实需求暴发,还是政策强刺激导致的短暂现象?消费转向用车管理是否会带来新的痛点?你觉得,等下次我去4S店,销售会不会更善于讲清楚这些政策的弹性?
这事就像车钥匙插进点火孔时的那一刻——握着的不仅是操控权,还有对未来出行生活的某种不确定感。你呢?换不换新车,是因为需要,还是因为说不清楚的风向带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