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场上坡路,累了就容易翻车。我想这话大概说的是人生,其实说汽车也挺合适。尤其是那些车标写着“212”的越野车——一不小心,真就成了新闻头条的主角。最近吗?网络上正热闹着:一辆“212”汽车在爬坡的路上一不留神仰了面,把A柱都拧成了麻花,还顺手给了自家发动机盖一只铁饼。视频里后浪翻滚,前挡风玻璃都碎了个细腻。这热度刚一起来,北汽集团就紧急上场,口气比大爷早上抢菜还硬朗,声明:“这车,跟我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唉,他们的意思很直接:清者自清,脏水请往别处泼。
你还别说,这事儿要真是误会一场还好。不过中国互联网的群众智慧总是一针见血,分不清“北汽制造”还是“北汽集团”也不奇怪,毕竟有些人一听说“212”,立刻条件反射:“哦,我知道,这不是小时候地图册画的那军绿色吉普嘛!”你怪他们记忆力强?不如怪这牌子起得太有迷惑性,连北汽自己都快模糊了。
北汽集团甩出来的小作文,大意就是“212翻了车,我们的脸可不能跟着掉。”他们郑重声明,这回事故的肇事者其实叫“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简称“北汽制造”,一听就能唬住十个半老人,其实只是山东青岛的一个民营企业。别看这厂名里北京气息浓郁,北汽集团一个电瓶都没掺股,也不顶替售后,一分钱不站队,还威胁着“谁再敢张冠李戴,律师函伺候。”你说这世界有多荒诞,这车标与商标的纠葛就有多热闹。本是同根生,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还得靠发声明来撇清关系。
话说回来,北汽集团可不是一般的土豪——人家自诩“中国越野车发明者”,而且有三句话挂嘴边:“硬派越野,安全第一,豪华是安全。”听着倒有种“你穷,但你安全”的安慰感。可惜,“发明者”这个头衔在现在的互联网语境上,也早就成了网友调侃的绝佳包袱。你别不信,这么多年了,212那点唏嘘都快让历史尘封了,硬是靠接二连三的质量风波和商标乌龙频频出圈。比起自家“BJ”系列的豪放派,212的日常操作更像一名脱发青年:自己掉了,假发却还没准备好。
其实啊,车翻了,最早倒霉的不是厂家,也不是经销商,更不是给事故车拍视频的那哥们,而是北汽集团公关部。每次“212”一出事,都得加班出澄清声明,比起公司年会抽奖还积极。说来也讽刺,KPI拼了老命,干到最后全是澄清。天天这么玩,早晚得琢磨出一门新手艺,洗地都能洗出香波味。
不过话说回来,北汽集团也不是什么白莲花。这事儿要论起来,212本来就是老北汽的招牌,后来大家一拍两散,分房带地,生产基地都跑到了山东青岛,产权一刀切,出来的终究不是原配。可市场营销可不管这些,名字沾点“北京”二字,朋友圈好发,老用户一听芳心微颤——“哟,还是当年的那个味儿?”可惜一开门,铁皮流泪,悬挂咆哮,发动机喘得比我妈上楼还吃力。网上投诉也多得快赶上双十一退货,漏水、生锈、转向漏油——中华田园质量老三样,样样不落。对此,“北京汽车制造厂”显得格外佛系,只按部就班上新品,还满怀憧憬地想学特斯拉做增程、做平台。这要真能成,必须给他们颁“汽车乌托邦最佳幻想奖”。
更有趣的是,212那烂事连着多家公司一锅粥。天眼查一查,2024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开庭,北汽集团把“北汽制造”告上法庭,说你这名字和商标都想山寨我,观众们必须分清谁是正室谁是小三。也难怪,知识产权这个东西,在中国商场上比车胎还薄,一踩就破,还能回头缝缝补补继续上路。到底是谁学谁、谁蹭谁的历史传承,估计清明时节都难祭出个结果来。
讲究一点的是北汽集团打官司那边,美名其曰“正本清源”,实际上是害怕自家正宫的旗帜玷污了名声。他们现在业绩也正走上坡路——2025年前九个月就卖掉了122.8万辆,月环比还涨,旗下极狐系列、小众男神北京越野等,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狂奔。极狐T1刚上市大定三万五,BJ30旅行家一天半就卖了一万六千台,甚至还有车型上新十三天就拿下一万五的大定。这热度咋听咋像“今夜我们都是北汽集团”。
可人红是非多,车一翻就得连累四邻八舍。北汽集团一天声明三顿拳,满世界广播自己是清白的。你说,现在造车有多难?难就难在,不管谁翻了车互联网总能把你拉进漩涡,江湖哪还有纯粹的局外人。营销搞出一身营销,公关却要一路擦屁股,名号不是香饽饽,是千斤担。212越野,这名字本应该代表中国机械的荣光,如今成了乌龙事件和品牌拉锯的代名词。凝结时光的老品牌,到了新时代变成商标斗法的博物馆文物,一有点风吹草动,先不是分析性能,而是追溯股权。
车还没爬上山,公关就已经轮胎扎地,下一场声明说不定就在文档里备好。这世道,拼的不是谁能造多少车,而是谁能澄清得快、撇清得好。翻车不丢人,丢人的是把翻的锅甩到别人头上,还得顺手发个官微解释:“我们不生产212翻车,只生产声明。”
其实网友也不傻,嘴上骂着“北汽没担当”,心里都知道,今天这场乌龙闹剧,不过是品牌工业化的注脚。一个名字、几个铁皮的组合,要套进多少“正义与公平”的帽子,从来都是一锤定音:“能拼商标,也能拼谁洗得干净。”互联网本来就爱看这种“真假美猴王”大战,不追个热搜,怎么对得起键盘侠的灵魂?最后哪怕真相大白,也不过又一条“澄清”挂在新闻底下,网友们在评论区小声嘀咕:“不就是个字母数字组合吗?至于吗?”
你说到底是谁的错?是网友的信息焦虑,还是品牌的历史债?“212”翻车一事,最后演变成一场法律打击与公关声明的自焚仪式。行业的荒诞在于,当年风光无限的越野之王、硬派先锋,最后连自家姓氏都未认全。是谁抢了谁的名字,谁借了谁的东风,这账恐怕哪怕查三年都还不明白。
从头到尾,消费者才是吃瓜群众,事故成了日常,澄清成了KPI。中国品牌的尴尬,有时候不在于造不出好车,而在于名字谁也不舍得让、帽子谁都想抢。电动化智能化往前冲,“212”还在泥坑里打滚,不过它倒也乐观,总能靠点荒唐的新闻刷存在感。时代的列车跑得飞快,身后的旧车壳子偶尔还会哐当一声,提醒各路司机:翻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名字翻了身,人还晕头转向,不知该去哪儿报警。
至于后续?谁都猜得到,下一场“澄清声明”已经蓄势待发,商标法院的打印机也快冒烟了。大家嘴上嘲笑几句“212之父认亲大会”,心里明白,这才是当代工业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现实如雪崩而下,我们都不过是一辆没装螺丝的212。至于到底谁来负责,谁是真正的北京越野?别问我,刚才翻车的是舅舅家的表弟,跟我家真没半毛钱关系。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