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危机后重生:为何“僵尸”企业还能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

威马汽车又成了新闻焦点,原本快一年没动静的车企宣布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准备重新开工生产,目标冲刺百万辆。

听着还挺让人振奋,不过瞅瞅账目就觉得有点傻眼——公司借债已经飙到260亿元,而新投资方深圳翔飞的注册资金才1亿元。

更妙的是,这家投资人的关系企业宝能汽车,西安的基地早就歇业了,车间里的机器都积满了灰尘,邻居却新盖了商品房在售。

这事在车圈里也不算稀奇,众泰汽车的工厂和股票都被法院挂出来拍卖,结果没人敢接手;恒驰汽车今年一直在找买家,传了不少消息,可到现在也没啥实质性的动静。

听说哪吒汽车的东部资金要接盘,结果一闹腾就没动静了。这些车企就像卡在门缝里的家伙,进不了市场又想退,变成业内人叫的“僵尸车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国内的整车制造公司已经逼近250家,其中以集团为单位的大型企业就有超过60家。这意味着啥呢?就是说,我们国内的汽车生产规模挺大,企业类型多样化,实力也挺强的,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

大概每个省份大约能分到8家车企左右,而今年的汽车总销量也就3000多万辆左右啦。

比亚迪去年光卖了三百多万辆车,反观有些车企拿着政府补贴,一个月顶多卖个一千辆,结果还拼命往前顶。

这帮“僵尸车企”为什么还能撑着不倒?主要还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支持,汽车厂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增加税收、拉动GDP,地方政府自然不舍得放手。

北京顺义区在今年8月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最高能领到6000块钱,杭州上城区的办法更直接,买车就按价格分档补贴。这样的政策本来是为了刺激买车热,但不巧成了某些车企的“续命药”。

威马汽车危机后重生:为何“僵尸”企业还能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宝能汽车这个例子挺典型的,全国范围内搞了超过1.1万亩地建生产基地,可惜很多基地压根没产出几辆车,倒是周边的地产项目反倒先开始热销起来。

这些车企之所以还能坚持,除了资本的投机起了作用,有些投资人根本不懂怎么造车,只是盯着那点稀缺的“造车资质”,也就那样了。

威马的新投资方深圳翔飞,背后其实是宝能集团。几年前他们还声称要投入530多亿来搞汽车,结果现在广州那边每天也就代工二十多辆车,还欠着供应商一大笔账。

在行业里,这样的操作倒是不少见,资本引入来的目的也不一定真是为了搞出好车,更多时候是靠包装故事来提高估值,实在没得玩了,就卖掉资质来套现。

这样耗着,对谁都没啥好处,西安咸阳机场附近的宝能基地,总装车间有十多万平方米,设备都是一流的,但现在却空荡荡的,灰尘都积起来了。

那边的政府盖的厂房,土地就这么摆着不用,真正有技术实力的车企要想发展却可能因为资源不够而受限制。这种类似“僵尸产能”的厂子在全国还有不少,浪费的土地和资金,真是让人头疼。

威马汽车危机后重生:为何“僵尸”企业还能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更倒霉的还得是消费者,很多“僵尸车企”的车主一看,4S店都关门了,配件也找不到,修车变成大难题,这些企业早就丧失了信誉,就算靠资本救援熬过来了,又有多少人敢再买他们的车啊?

汽车可不是手机,买回去得开好几年,售后跟不上,谁放心去冒这个险啊?

中国汽车行业早就不再是靠讲故事圈钱了,比亚迪、吉利这些大公司每年都投入几百亿搞研发,新兴力量像蔚来、小鹏、理想,也都在资本市场接受了检验。

今天的较量,主要看技术水平,电池续航能力,还有智能驾驶的体验感,光有个造车资质压根玩不转,就像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说的,现在就算只剩20家整车厂,那也觉得太多了。

来看看其他行业的事例,十年前钢铁和煤炭行业也曾闹过产能过剩的难题,当时政府下猛药进行压减过剩产能,虽然过程挺疼,但行业最终挺过来了。

有一家化工行业的龙头公司,就是这轮变革的受益者,落后产能清理干净后,五年内股价猛涨十倍,研发投入也是年年增加,还分给股东五百多亿的红利。现在汽车行业也需要这样“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措施。

威马汽车危机后重生:为何“僵尸”企业还能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今年七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开会明确提出,要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个信号已经很清楚了,地方保护主义该收手了,财政补贴不能再随意发散,得让市场的力量真正起作用。

那些拿着号地块却造不出好车的公司,应该把这些资源让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让优秀的玩家来发展。

退市这事不能光靠硬冲,还得配套一些措施,比如完善破产法律体系,让企业能体面退出市场;同时加强再就业的培训,为工人们提供新的出路,也要建立车主保障机制,别让消费者苦头吃。

这些年,钢铁行业改革积累的那些经验,完全能拿来用到汽车行业上。

宝能在西安的那个地产项目旁边的楼盘,现在已经开始卖公寓了,销售人员还在用旁边的汽车基地作为卖点。

像这种“圈地造车”的做法,是时候嘱咐了。要想让中国汽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就得把那些死气沉沉的产能退出去,把资源集中到真正专注研发、制造优质汽车的企业身上。

如今的车市大战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政策变紧、资金逐渐撤离,那些缺乏技术实力、没有市场基础的车企,迟早都得被淘汰掉。

威马汽车危机后重生:为何“僵尸”企业还能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专家们估计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大概也就15家左右,这个过程肯定挺折腾,但只有经历这样的洗牌,咱们中国汽车才能甩掉包袱,真正迈向国际市场。

威马提出百万辆的目标听着挺厉害的,可是在250家车企的激烈角逐中,没有真本事,单靠资本输血和政府帮扶,最终可能也就成了空想。

中国车市早该来一场“退市风暴”了,把那些虚浮和投机的企业清掉,留下真正有潜力的种子,这样咱们的汽车产业才能长得更高更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