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日产汽车披露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净亏损达1157亿日元,上年同期为盈利286亿日元,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四个季度陷入亏损。营收同比下滑9.7%至27069亿日元,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0.1%至70.7万辆,上半年全球销量已被铃木反超,降至日本车企第四位。 美国市场的颓势成为业绩重灾区。
作为日产最大单一市场,美国季度收入1.08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0.23%,29.4万辆的销量表现远逊于市场整体4.8%的增速。美国加征关税直接导致其利润减少687亿日元,公司预警全年营业利润或因此缩水3000亿日元。而错失混动市场风口更显被动——第三代e-Power系统虽已展示,但主力车型Rogue的搭载要等到2026年后,空窗期内难以抗衡竞品。
为自救,日产启动激进收缩:计划2026财年削减全球20%产能,关闭包括日本追滨工厂在内的7家生产基地,中国武汉云峰工厂已移交岚图;2027年前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其中制造部门占比超六成。这引发员工恐慌,大阪一名十年工龄的员工坦言:"朝夕相处的团队突然要解散,心里像被掏空了。" 新能源转型的押注更添变数。
日产承诺2027年夏前投放10款新能源车,但现实骨感——电动车型艾睿雅2025年累计仅售18辆,5月单月销量仅2辆。其寄予厚望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8年量产,却与宁德时代"2030年前难规模化"的判断形成技术时差,后者已明确全固态电池存在工程化难题。 这场危机并非孤例。丰田同期北美利润暴跌79%,本田净利润腰斩,凸显全球汽车业在贸易壁垒与电动化转型中的集体阵痛。当丰田砸下5万亿日元电动化投资,日产2万亿日元的预算更显拮据。正如一位高管匿名所言:"现在的每一步都像在钢丝上换轮胎,既要稳住当下,又不能摔进未来的沟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