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一场围绕续航、安全与充电效率的“热战”正在悄然升级。热管理系统——这一曾隐身于三电技术背后的关键角色,如今正以千亿级市场规模26和年均24%的增速成为车企竞逐的制高点。
从液冷技术到浸没式冷却,从热泵空调到智能温控算法,2025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正经历三大颠覆性技术革命。
01低温充电“破冰战”:赛力斯与奇瑞的专利对决
低温环境下电池充电效率骤降40%,成为北方用户的最大痛点。赛力斯率先推出“动力电池交流充电热管理专利”,通过动态调节加热系统,确保电池在-30℃仍能以最佳温度充电,充电功率损耗降低30%。
而奇瑞则针对快充场景,推出“无线充电热管理控制系统”,利用模糊算法实时调控冷却液流量,在高温快充时兼顾散热效率与能耗平衡。两大技术路径直击用户痛点,或将改写冬季充电市场格局。
02液冷技术升级:从“单面作战”到“多维浸没”
传统液冷方案虽占据80%市场份额,但面对800V高压超充带来的电芯产热剧增,散热效率遭遇瓶颈。宁德时代推出双面液冷板,散热面积提升60%;
而ZEV公司的“浸没式冷却”技术更进一步,将电池组完全浸泡于植物基相变材料中,实现电芯温差控制在2℃以内,热失控风险降低90%7。这一技术已被特斯拉、比亚迪列为下一代电池冷却备选方案。
03热管理集成化:特斯拉八通阀与华为TMS的“系统革命”
为应对系统复杂度飙升,特斯拉Model Y的八通阀技术将电机、电池、座舱热管理回路全面打通,废热利用率提升40%;
华为TMS则通过一体化基板替代传统管路,零部件数量减少30%,重量降低25%。集成化不仅压缩成本,更推动热管理从“功能模块”向“智能中枢”进化。例如,邦迪汽车利用AI算法优化热管理设计,开发周期从2周缩短至3小时。
未来趋势:智能座舱与冷媒替代的“隐形战场”
个性化热舒适:法雷奥推出生物识别座舱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乘客体温,实现“千人千面”的温控策略,能耗降低15%;
环保冷媒替代:欧盟PFAS法案倒逼R134a冷媒退场,二氧化碳(R744)冷媒凭借-50℃低温制热性能,成为下一代主流选择;
快充兼容性:浸没式冷却与静默散热技术将支撑5C超充普及,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成为可能。
结语:热管理——车企“卡位战”的新高地
2025年,热管理技术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保命符”,更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武器。从赛力斯的低温充电专利到特斯拉的八通阀集成,从千亿市场规模到万亿级产业链,这场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如盖世汽车研究院所言:“得热管理者,得新能源天下。”
(本文综合自赛力斯、奇瑞专利文件及盖世汽车研究院行业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