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相信不少朋友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纯电车主们排队等待充电桩,脸上写满里程焦虑;而另一侧,增程式车主从容加完油转身离去,车辆即刻满电出发。这一幕,生动诠释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微妙变化——曾被视为"过渡路线"的增程式技术,正悄然改写出行规则。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2025年的汽车市场,一组数据令人震撼: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从2016年仅14辆的"实验室样本",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116.7万辆,九年增长超八万倍!市场份额更是从3.6%攀升至9.1%,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增速最快的黑马。更引人注目的是,在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增程车型以71万辆的年销量实现63%的惊人增长,理想L6单款车型狂销19.23万辆,问界M9增程版甚至在50万以上高端市场超越宝马X5。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核心技术进化:重新定义"全能选手"
"增程不是简单的过渡方案,而是未来全球汽车的主力形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论断,道出了技术迭代的本质。如今的增程系统早已脱胎换骨:
- 效能革命:新一代增程器热效率突破42%,如长安深蓝采用的1.5L自吸增程器发电效率达每升油发3.3度电
- 续航跃升:别克至境L7实现CLTC纯电续航302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 场景适配:理想汽车120万用户数据显示,纯电行驶占总里程65%,节假日无缝切换油电模式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艳青向我们揭示了技术普惠的轨迹:"增程技术正快速下探价格区间,从原先20万以上的中大型车市场,已突破至10-15万元区间。"这意味着更多家庭可以享受到"城市用电0成本,长途用油无焦虑"的全场景出行体验,尤其适合充电设施欠完善的地区及北方严寒环境。
全球车企入局:技术路线殊途同归
当大众ID.ERA增程概念车亮相上海车展时,业内人士会心一笑—这枚"技术回旋镖"恰好印证了冯思翰当年"增程是落后技术"论断的消解。更值得玩味的是跨国车企的集体转向:
- 美系先锋:福特烈马增程版搭载43.7度电池包,纯电续航220km;通用全栈自研增程系统即将落地别克至境L7
- 欧陆力量:宝马第六代X5增程版蓄势待发,Stellantis斥资28亿改造工厂量产增程皮卡
- 日韩跟进:丰田工程师正基于汉兰达/赛那开发串联式增程系统,现代规划2026年推出900km续航D级SUV
七家跨国车企的布局图谱揭示着共识:增程已成为平衡政策合规与市场需求的最优解。中国双积分政策要求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38%,而增程车既能贡献NEV正积分,又能降低CAFC负积分,堪称政策"润滑剂"。
本土创新加速:重新定义竞争维度
8月19日广汽发布的"星源增程"技术颇具象征意义。昊铂HL增程版以26.98万起售价,携"终身免费充电"等五大权益杀入市场时,理想汽车不再独享增程红利。当下格局已从"一家独大"演变为"一超多强",而战局远未终结:
- 产品矩阵扩容:华创证券预测2025年将有8款20万级六座SUV上市,吉利银河M9、智己LS9等新品整装待发
- 技术路线融合:小鹏规划增程/纯电双动力平台,北汽蓝谷增程产品即将亮相
- 用户体验升维:正如赛力斯段伟所言,"油电同感"成为新标准,理想L系列搭载的毫秒级增程器启停技术基本消除震动噪音
深蓝汽车杜长虹的观察尤为精辟:"当新能源渗透率超50%后,解决核心痛点的产品更受青睐。"这解释了增程车爆发的原因——没有续航短板,没有充电焦虑,完美契合家庭用户"既要又要"的真实需求。
未来展望:技术没有优劣,唯有场景适配
在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看来:"增程与插电应该是场景互补,而非简单替代。"这种包容性思维恰是市场成熟的标志。随着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推进,杨裕生院士描绘的"增程器烧甲醇"的零碳图景正在靠近。
跨国车企的入局虽晚却恰逢其时。中汽协数据显示插混车型占比已达40%且持续增长,市场容量的蛋糕仍在扩大。但要想分得一杯羹,仍需跨越双重门槛:既要突破理想打造的"移动的家"的情感共鸣,又要追赶问界华为赋能的智能体验。毕竟在这个赛道,胜负早已不取决于动力形式本身,而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当我们看到宝马工程师在零跑实验室研究增程控制策略,丰田研发团队在上海街头记录用户充电习惯,这些场景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融合已进入新阶段。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讨论"电动化转型"时,争论的将不再是技术路线的对错,而是谁能为用户创造更从容的出行生活——毕竟,让每位车主告别里程焦虑,才是技术进化的终极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