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来到46.3%,纯电、插混、增程三路并进。过去两年,插混一直不走“高端溢价”路线,而是主打“油电双省”,吸引了大量预算在15万-25万元区间的家庭消费者。比如在今年6月份,国内插混上险量为12.8万辆,还不及纯电车型18.4万辆的成绩高。数据已经告诉我们,曾经被视作“万金油”的插混,增速开始放缓。
问题为什么出现?从个人经验来看,痛点主要集中在纯电续航、补能效率和双系统维护成本。以一辆官方纯电续航110公里、电池容量18kWh的主流插混为例,电价按0.6元/kWh计算,纯电模式百公里花费约0.10元/km。一旦进入亏电状态,发动机介入后油耗会来到4.5L/100km,按当前95号汽油8.2元/L折算,成本瞬间跳到0.37元/km。看到这样的账单就知道,为了“省那2毛多”,车主不得不隔48小时插枪一次。
网友“混动的续航焦虑远大于纯电的,但就是没人信”获得了92个赞。这句话并不夸张。插混想便宜就得充电,可充电功率常被忽略。同价位纯电早已普及250kW快充,而大量插混仍停留在40kW。一次从20%充到80%大约需要50分钟。今年1月我在京沪高速德州服务区做过实测,当晚气温-3℃,插混实到功率只有32kW,旁边800V纯电却稳定在196kW。一边是“排队+慢充”,一边是“咖啡没喝完就走”,体验差距肉眼可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插混把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全都塞在一起,结构更复杂。根据保险理赔大数据,2024年插混平均每万公里保养支出为1380元,比纯电多出410元。维修工时也更长。有观点认为,一旦进入4年以上“脱保期”,双系统带来的隐藏成本会进一步抬头。
面对这些挑战,不少品牌选择了“增程+长电池”的策略,可这条路同样考验补能体系。热评第4条提到“增程是背着更大的电池,增程器只是充电宝”,点赞28。从技术路线上看,增程把整车当纯电来做,但把油箱当备用电源,城市通勤仍离不开充电桩。说到底,核心矛盾仍然是补能效率,而不是油箱大小。
转向纯电之后,场景发生了彻底改变。今年4月我把自家那台行驶3.6万公里的插混置换成全域800V平台的两驱轿车,电池82kWh,CLTC续航706公里。在北京亦庄超充站,从10%补到80%只花了19分钟,峰值功率冲到312kW,电费共计64.8元。同样的里程,如果在插混上用油完成,大约需要21升汽油,花费172元。节省超过62%,账算得明明白白。
更重要的是时间价值。插混时代我每周必须排3次40分钟的慢充,如今一周一次、买杯拿铁就搞定。热评第2条“我的插混天天充电,但仍焦虑油会不会变质”拿到40个赞,这种微妙的不安全感在纯电上被彻底消解。长时间不去加油站,也就不存在汽油挥发和油泵老化的顾虑。
在动力体验上,纯电的大扭矩是即时的。这台后电机峰值扭矩350N·m,百公里加速5.9秒,比旧车缩短1.8秒。城市跟车不再受发动机介入迟滞影响,舒适度直接拉满。有朋友质疑冬季衰减,实际体验下来,1月最低-15℃时高速实测电耗17.3kWh/100km,折算等效油耗2.0L/100km。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800V平台加热效率已经明显提升,不排除未来进一步把电耗压到15kWh以内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纯电市场的价格战也在缩小入门门槛。去年8月,某头部品牌把一款700公里后驱车型的起售价拉到18.99万元,价格已经可以和合资紧凑型燃油SUV一较高下了。与此同时,国家对超充桩的补贴额度在2024年新增13亿元,社会资本跟进速度远超预期,城区500米找桩正在成为常态。家用插混最好当油车开的那条评价拿到139个赞,可当油车开就失去了插电的意义,这正是插混尴尬所在。
那么,插混和增程还有没有机会?从行业角度看,它们依旧适合年均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且缺少固定车位的人群。但随着公共充电网络密度从2023年的每平方公里1.8根提高到今年的3.1根,这部分人群正在被主流基建覆盖。插混“油电皆可”的卖点被快速弱化,转投纯电的人会越来越多。
总结眼下的选择逻辑,续航≥600公里、800V高压快充、成熟三电技术是检验纯电车企的三道门槛。如果一款车型在这三项中有任何短板,长周期用车成本就会放大。从个人经验来看,车企的软件迭代频率最好做到季度级更新,这决定了后期驾驶辅助与能耗优化的上限。倘若更新停滞,硬件优势也会被时间磨平。
已经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纯电车用三年时间补齐了补能短板,把“省钱、省时间、少维护”三张牌一次打透。对于还在犹豫的用户,我只想抛出一句反问:当充电比加油更便宜更省时,你还担心什么续航焦虑?
对于纯电取代插混,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