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

特斯拉的误判率竟然高达58%,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点离谱?就像前面说的,在一些事故里,它会把路人判定为“静止障碍物”,直接不刹车。这种场景,光是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买车是为了安全,不是为了让它成了移动危险源啊。特斯拉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标杆企业,它的系统误判率这么高,难道真是技术不过关?还是说这背后还有别的原因?

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把数据捋捋。特斯拉的事故率确实挺吓人,过去一年官方报道的事故就7起,还不算没公开的。这种“撞人不刹车”的案例,一次都让人觉得不可接受。但误判率58%这个数字,我们得拆开看。这是针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统计,准确来说是它的“FSD(全自动驾驶)”软件在特定测试条件下的表现。它不是指所有特斯拉车,也不是指所有驾驶场景。换句话说,这个误判率不是你开着特斯拉每天都能撞到人的概率,而是在极其复杂的自动驾驶情境中,系统做出的错误判断比例。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自动驾驶领域,误判率是一个绕不开、但也挺复杂的指标。特斯拉的58%,乍看起来是高得让人难以接受,但你翻翻其他企业的数据,大家其实都没好到哪去。一些研究公开的行业平均误判率,基本都在40-60%之间徘徊。包括谷歌的Waymo、通用汽车的Cruise,技术再怎么先进,这种技术的“磨合”期都很漫长。为啥这么高呢?因为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依赖海量数据和不断迭代。就像教一个小孩学认路,刚开始他总会认错,后来才慢慢变得可靠。别忘了,这可是试图模拟人类驾驶逻辑的机器,大脑有时候都犯错,更别说它了。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那是不是说,整个行业都很危险?这个问题得分两面看。自动驾驶确实还没到让人闭着眼信任的地步。58%的误判率,意味着在复杂场景下,它还有很大的安全风险。但你再看特斯拉的策略,它并没有把这项技术完全放到“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地步。目前它的自动驾驶功能,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驾驶员监控。换句话说,车还在“学习”,人不能完全撒手。这种半自动的状态,虽说不够完美,但也降低了技术在未成熟阶段的伤害概率。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当然,这种解释不代表特斯拉就没责任。它的技术确实有问题,尤其是把人判定为“静止障碍物”的逻辑漏洞,简直让人难以理解。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之所以成为争议点,除了数据本身吓人,还因为它太敢宣传。马斯克总是把它吹成“未来的终极技术”,让人觉得已经可以完全依赖。这种过度营销,难免让消费者期待值过高。出事的时候,舆论自然会格外关注。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而且,你看它的事故处理方式,也缺乏诚意。比如刚刚提到的亚利桑那州撞人事故,特斯拉到现在都没公开完整调查报告。很多事故发生后,要么推给驾驶员,要么怪外部环境,完全不像一个负责任的大公司。再加上美国整体的社会环境,对事故责任的追究本身就不够严厉,这种问题也更容易被放大。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特斯拉真的问题很大?它确实有,但你别忘了,它的问题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问题。特斯拉的58%,吓人,但并不是“独一份”。整个自动驾驶领域,都在经历类似的技术磨合。那为什么它引发的争议更多?一是它市场占有率高,叫的声大;二是它总是走在“激进”的路上,愿意冒险,把不成熟的技术尽早推向消费者。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这是不是“乱花钱”?也不好说。自2017年起,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它的毛利率虽然看着挺高,但利润率一直很低,甚至有些季度亏损。很多人批评它研发成本太高,但你看看其他玩家,谁不是在疯狂烧钱?Waymo烧掉了几十亿,至今还没找到明确盈利方向;Cruise为了扩大测试规模,一年砸进去的费用也不比特斯拉少。大家都知道自动驾驶是未来,但这个未来什么时候能到,谁也说不准。所以行业里才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战略性亏损”。亏钱不是没活路,而是赌一个机会。

比亚迪销量或已超特斯拉-有驾

回到特斯拉,它的误判率确实吓人,但拆开看,也并不是技术不行或者它完全在乱来。它的问题在于,走得太快了,既没能让技术成熟,又没能让消费者放心。行业其他玩家的问题也类似,只是它更高调,争议自然就更多。那特斯拉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谁也说不好。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你会发现它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必经之路。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据,而是它能不能在复杂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中走好下一步。如果能,它就是未来;如果不能,它可能会被更稳的竞争者替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