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新闻,就是那个以操控和驾驶乐趣出名的德国品牌宝马,宣布要和日本的丰田汽车一起合作,正儿八经地开始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了。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可能有点纳闷,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纯电动车,充电桩也越来越多了,怎么宝马突然掉过头去搞这个听起来有点遥远的氢能源呢?
而且,这事儿背后其实还有一段挺曲折的往事。
说起来,宝马算是最早对氢能源动心思的汽车大厂之一。
早在二十多年前,当很多人还不知道新能源车是啥样的时候,宝马就搞出了一款叫“Hydrogen 7”的旗舰轿车。
那车可厉害了,直接烧氢气,排气管里出来的不是尾气,而是纯净的水。
当时这个技术叫“氢内燃机”,简单理解,就是把原来发动机烧汽油的习惯,改成了烧氢气。
这个想法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超前和环保了,宝马也因此风光了一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氢能源用在汽车上的可能性。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这个“氢内燃机”技术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
首先,氢气是世界上最轻的气体,分子小得可怜,特别容易泄漏。
要把这些调皮的氢气分子老老实实地关在发动机的气缸里,让它们充分燃烧,技术上太难了。
总有一部分氢气还没来得及干活就“溜号”了,导致发动机的效率很低,动力也不稳定。
这就好比你烧一壶开水,结果壶盖到处漏气,火烧得再旺,水也开得慢。
其次,为了让车能跑得远一点,就得储存足够多的氢气。
宝马当时给车装了一个又大又重的液氢罐子,这个罐子本身就有差不多两百公斤重。
你想想,一辆轿车平白无故多了这么个大累赘,不仅影响了宝马最引以为傲的操控性,还带来了安全上的大问题。
万一发生碰撞,这个大家伙怎么保证安全,车身结构能不能承受得住,都是让人头疼的事。
更麻烦的是,氢气有个特性,叫“氢脆”,它能钻到金属材料的内部,让金属变脆。
如果发动机里那些精密的金属零件被氢气“腐蚀”了,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这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宝马那个宏伟的“氢能梦想”最终只能被暂时搁置了。
就在宝马因为氢内燃机技术停滞不前的时候,世界上的另外几家车企,比如韩国的现代和日本的丰田、本田,却从另一条路悄悄地追了上来。
他们搞的不是“烧氢气”,而是“用氢气发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氢燃料电池”技术。
这个技术的原理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是让氢气在发动机里爆炸燃烧,而是在一个叫做“燃料电池堆”的装置里,让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一种温和的化学反应,直接产生电能,然后用这些电来驱动车轮。
这个过程非常安静、高效,唯一的产物同样是水。
因为避开了氢内燃机那些燃烧、密封、高温高压的难题,氢燃料电池技术被证明是更现实、更可靠的路线。
于是,现代汽车率先实现了氢燃料电池车的量产,推出了NEXO车型,丰田的Mirai也紧随其后,宝马在氢能汽车领域的名字就这样慢慢被大家淡忘了。
现在,时隔多年,宝马宣布要重返氢能领域,但这一次,它学聪明了,放弃了自己当初那个不成熟的“氢内燃机”旧梦,转而投向了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氢燃料电池技术。
可是,这项技术宝马以前没怎么公开研究过,现在宣布要在2028年前推出量产车,短短几年时间从零开始追赶,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宝马需要一个强大的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目前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技术最成熟的丰田。
其实宝马和丰田早就已经是关系很好的合作伙伴了,他们在很多车型的底盘、动力系统上都有共享合作,所以这次联手搞氢能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宝马毕竟是宝马,它并不满足于直接把丰田的技术拿来用。
根据计划,宝马打算在丰田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幅改进。
比如,他们计划把未来要搭载的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在现有基础上缩小大约25%。
要知道,现在氢燃料电池车里的那套系统,体积跟一台传统发动机差不多大,如果能把它做小,就意味着车内空间可以更大,车身重量也能减轻,这对于提升车辆性能和实用性都有很大好处。
另外,宝马还追求更高的功率密度,说白了就是要让这套系统“个头更小,力气更大”,提供更强的动力,这也很符合宝马一贯追求驾驶乐趣的品牌形象。
宝马的这次高调入局,对于整个氢能源汽车市场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以前,全球就那么两三家企业在小打小闹,市场认知度不高,配套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也发展缓慢。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因为买的人少,所以没人愿意建加氢站;因为加氢不方便,所以更没人愿意买车。
现在,宝马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豪华品牌加入进来,无疑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也会让其他汽车厂家和相关产业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
需求一旦多起来,供给自然就会跟上,加氢站的建设速度也必然会加快。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欧洲和日本的企业还在为氢能乘用车的商业化小步快跑时,我们中国的氢能源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并且更加宏伟的道路。
我们国家很早就把氢能定位为未来的重要能源战略,并且采取了非常务实的发展策略——先从商用车领域突破。
比如公交车、重型卡车、物流车等等。
这些车有个特点,就是行驶路线相对固定,每天都要跑很长的距离,对加氢速度的要求很高。
氢能源汽车加氢快、续航长的优点正好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同时,因为路线固定,只需要在几个关键节点建设加氢站,就能支撑起整个车队的运营,完美避开了初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正是得益于这种先易后难、稳扎稳打的策略,中国的氢能源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们国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八千辆,位居全球第一。
我们还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加氢站网络,数量超过了四百座,同样是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上,从上游的制氢,到中游的储运,再到下游的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造,我们都在快速追赶,很多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
所以,当宝马和丰田的合作还在为未来的市场布局时,我们中国已经通过实际行动,为氢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条通往未来的能源赛道上,我们已经牢牢占据了领先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