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4S店的销售小哥靠在台面上,手机右滑的同时抬头问我:“哥,你是来看宝马的吧?”展厅里一辆3系,玻璃上贴着“直降五万,不问理由,到店即谈”。拐角那头,小米SU7的试驾车前,已经围了两圈人。合资的气息此刻带着点儿落寞,国产却带着点‘跩’。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十年前,先给你2000块,让你在路口赌哪个品牌会站到头牌,你会压谁?那会儿,“合资”就是身份卡,谁家孩子能买辆思域、卡罗拉——家里绝对不一般。而国产,拼价格、拼堆料、拼个活命,哪敢谈高端?
可现在,风水轮转。合资“堡垒”在价格战前节节崩塌,甚至连丰田都开始把自家混动车拉到和国产电车同一个定价沟里,而国产品牌,正大步迈进“卖得更贵”的新台阶。理想三十多万卖得比合资还火,小米天花板定价把年轻人钱包掏空,你说这世界魔不魔幻?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就爱买“越来越贵”的国产?而合资打折,反而无人问津。
在专业的角度看,答案其实比段子还简单,一切都写在账本和技术手册上。你盯着合资降价时的玻璃心,别忘了那油箱底下藏着十几年前的发动机编号。中国汽车,这些年技术转弯把人甩下了山路。电动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当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装上800V快充、City NOA进城开启、激光雷达让自动驾驶不再是概念,日系三强的“省油”光环就像诺基亚的按键机。优势转眼成了笑柄。
早年间,国产车“便宜点卖”,并不是因为“无私奉献”,而是没那个本钱玩高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都被合资牢牢把控,你想卖个20万?消费者只会回一句:你哪来的勇气?想活命只能拼配置、价格压到极限。某种程度上,那时候的国产车,就是市场版的“自我牺牲型人格”,忍辱负重,为的是熬过那个被动的时代。
但新能源彻底洗牌。 电动化把发动机的“血统论”打得稀碎。电池、电驱、智能座舱,中国人不是跟班,是“原始玩家”。比亚迪挣回技术尊严,小鹏、问界把智驾搞成和特斯拉掰手腕。你今天在国产车上看到的智能语音、极致快充、全域自动泊车,大概率合资还得排队采购。技术账本上国产不再是“穷亲戚”,而是“带头大哥”。
这时国产车贵起来——恰好是合理定价。不再斗便宜,而是卖内容、卖体验、卖技术堆料。谁说只有合资能卖高溢价?凭什么我们一边指摘国外品牌赚中国人的钱,一边又要求国产品牌“良心赔本”?合资品牌几十年吃我们的利润,人家才不觉得对不起谁。轮到我们赚钱,难道还要扔下身段?
再看合资的“降价潮”。说实话,这是被动的求生,不是主动的馈赠。市场投票已经说明,过去靠品牌、技术和定价权筑的护城河,如今成了“孤岛”。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不得不低头清库存。但技术节奏没跟上,说到底还是拉不回“话语权”。降到脚踝的售价,有时候只是止痛贴,该输终究得输。
当然,市场也没那么童话。国产车为什么坚决要冲高端? 只为了利润吗?也没那么简单——高附加值才是产业的护城河,本土品牌好不容易拼到全球第一梯队,如果还要永远靠“薄利多销”活着,永远处在利润链末端,到头来不过是换了张皮的廉价代工厂。全球视角下,谁掌握品牌谁分蛋糕。比亚迪出海能让老外掏五十万买一台,为什么在家里就只能卖十五万?
更别说背后的产业链生态。国产品牌利润留国内,带动的是自家就业和创新。行业蛋糕越大,一条链上数百万人一年到头有饭吃。多年合资时代,利润大头流向海外,国内产业不过是个“组装车间”。现在,局面总算变了。你说贵?那贵的钱,也是“自己人”分,凭什么分给别人?
说到这里,总可以悄悄补一句:别太高看“黑化”与“良心”。商业,本质上没有屠龙者,有的只是“抓得住机会的猎手”。国产车今天敢提价,是抓住了全球新能源转型的窗口。明天谁掉队,照样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别太信什么初心,企业的首要任务还是活着,然后才是讲情怀。
当然,我也得承认,行业切换到新版本——消费者未必全能跟得上。有人念叨:“国产车会不会太自信了?”也对,谁还没阴影:当年互联网公司先拉新后“收割”,烧钱补贴结束就是满满套路。可汽车是个更重的产业,技术和品牌分级,短期内不太可能谁击败谁,合资车还没到退市那步,国产高端路还得长期跑。
真要杞人忧天一把,那只能说,别让“贵”变成新的自大,别让消费者情结换了赛道照样被收割。但就现在这一步,国产品牌卖得贵一些,不再是“恶龙附体”,而是能力成长的代价——甚至说,是中国制造该有的底气。
写到这,如果换你,愿意为一辆国产高端车多掏点钱吗?还是会抢着买合资最后的“甩卖”?这个问题,答案要留给每个人在展厅里自己作主——毕竟,明天的赢家,总是今天市场里的主角。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