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1至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彰显了“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在汽车产业画卷中,济南的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1-5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73.9%,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如同一匹矫健的“黑马”,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奋力冲刺。
全国数据与济南数据的对比,直观展现了济南作为“后来者”的爆发力。173.9%的增速不仅远超全国平均,更在基数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实现,其“加速度”令人瞩目。这组数据是济南“弯道超车”最有力的注脚。
济南新能源汽车何以崛起?
先进城市的“新汽车”竞逐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中,上海、合肥等城市凭借前瞻布局和创新模式,率先构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借鉴。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海超级工厂的“链式反应”与生态磁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落地,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以“上海速度”刷新了全球汽车工厂建设纪录,更重要的是,其强大的“链主”效应犹如一块巨型磁石,吸引了宁德时代、均胜电子、旭升股份等数百家核心零部件巨头在长三角地区密集布局,形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芯片、传感器、智能座舱的完整供应链集群。
再把目光转向合肥。
合肥“以投带引”的政府风投模式破局。合肥通过精准研判产业趋势,合肥国资平台敢于下重注,战略性投资引入蔚来汽车,不仅解了蔚来的燃眉之急,更带动了大众、国轩高科等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无中生有”和“弯道超车”。合肥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产业投资的前瞻性、专业性和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精准把控,将资本招商与培育本土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上海与合肥的成功,代表了两种极具代表性的产业生态构建模式。上海依托特斯拉“链主”的自然吸附效应,合肥则依靠政府资本的前瞻性“精准投喂”孵化本土生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深刻理解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竞争”的本质,不仅是整车厂的比拼,更是供应链完备度、创新能力、资本运作和政府服务效率的综合较量。
山东“两核引领”战略下的济南担当
济南,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超车弯道”?山东省“两核引领”的战略布局,为济南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重任。
山东省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十强产业”重点培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2025年初,《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重磅出台,确立了以济南、青岛为“双核”引擎,“两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作为省会城市,济南肩负着“链主”引领产业升级和产能规模攻坚任务。
政策精准滴灌,消费活力迸发。山东打出的“购车补贴+停车免费+充电优惠”政策组合拳,个人报废旧车换购新能源车最高可获2万元补贴;新能源车在政府定价停车场每日免收2小时停车费;深谷时段充电价格低至0.22元/度。这套“真金白银”的刺激措施效果显著,直接点燃了济南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情。1-5月,全市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达74.5亿元,同比增长20.8%,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2.3%,较上年同期占比提高了6.8个百分点。
产业错位协同,链条深度布局。济南与青岛在省域内形成了清晰的差异化协同发展路径,青岛聚焦高端乘用车整车制造与前沿的氢能产业;济南则充分发挥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全力打造覆盖“芯片-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的全产业链条。截至2025年4月底,济南市整车产量达到33.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倍增,达到了20.5万辆。
山东的“两核引领”战略是济南加速跑的关键支撑。一方面,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政策,为产业爆发提供了初始动能和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与青岛的“错位协同”至关重要,避免了省内同质化内耗,让济南得以扬长避短——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比亚迪、吉利等巨头的落地,聚焦于构建“全链条”体系,这正是其产量爆发式增长的核心支撑。中国重汽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领跑”,更是济南“弯道超车”差异化竞争的精彩落子。
龙头领跑+全链协同,撑起工业强市“第一支柱”
战略定位的清晰与省级资源的加持,为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建了坚实的舞台。然而,要将蓝图变为现实,将产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强力牵引和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度协同与高效运转。
比亚迪济南基地
走进比亚迪济南基地的总装车间,数百台机械臂在数字化指令下精准舞动,行云流水般地完成抓取、焊接、装配。伴随着传送带的高效运转,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崭新的、铭刻着“济南制造”的新能源车驶下生产线。
在济南这片产业热土上,吉利济南基地同样开足马力,日产新能源车达700辆,其明星产品熊猫mini凭借卓越品质斩获J.D.Power权威质量认证,成为微型电动车市场的标杆。与此同时,济南积极布局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前瞻规划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全力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今年1-5月,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8%,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73.9%。
比亚迪、吉利等整车龙头的“领跑”效应是济南产业爆发的直接引擎。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惊人的产能和产值,更是世界级的智能制造水平和对供应链的严苛要求,直接拉动了本地产业链的升级。
5月14日济南召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明确将包含汽车产业链在内的“13+34”产业链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汽车产业链更是被列为13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重点打造。
在济南,一条日趋完备的产业链条正释放巨大能量,中国重汽、比亚迪、吉利等整车龙头集聚;弗迪电池,建有16条动力电池生产线,满产产能达每年30GWh,为产业链注入“芯”动力。围绕这些“链主”企业,章丘、高新区等周边区域已成功吸引佛吉亚、东风李尔、麦格纳等全球顶级零部件巨头落户,涵盖半导体、座椅、轮胎等关键领域。据统计,仅山东地区就有近400家本地供应商与比亚迪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强大的磁场效应持续释放,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供应商中已有约10家在济南设立生产基地,只为更贴近中国重汽、比亚迪、吉利等整车客户。
“龙头领跑”必须匹配“全链协同”,方能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济南通过精准招商和政策引导,强力吸引全球顶级零部件供应商和培育本地配套企业就近布局。这种围绕“链主”构建的供应链网络,提升了响应速度和协同效率,降低了成本,正是“济南制造”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优沃“生态圈”:营商环境铸就核心竞争力
龙头项目的落地生根与产业链条的日趋完善,构成了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硬实力”。然而,在产业激烈竞争的当下,“软环境”的优劣往往成为决定企业去留、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济南将营商环境的优化视为产业持续迸发“泉涌”势能的“生命线”。
济南大力推行“项目管家”制度和“极简审批”模式,为重点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保姆式服务。从土地供应、环评能评到建设许可,建立“绿色通道”,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针对产业链堵点痛点,政府牵头组织常态化供需对接会,精准匹配本地企业与整车龙头需求,助力金麒麟、小鸭精工等一批本土骨干企业成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实现“老树发新枝”。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推出“龙头企业+创投基金”模式,借鉴深圳、佛山等先进经验,引导比亚迪、中国重汽等“链主”联合政府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定向投资于动力电池材料、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系统等高潜力核心零部件项目,形成“一链一基金”的集约化支持体系,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产业链强链补链注入金融动能。
从对标先进城市的产业布局经验,到山东“两核引领”战略下的精准落子;从龙头企业的强势领跑与全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到以营商环境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精心构筑,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式崛起之路,清晰勾勒出一个工业大市向“新”而行、逐“绿”奋进的坚定步伐。(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端鹏 丁梅浩)
来源:济南报业时政融媒工作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