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淘汰老实人,是淘汰那些带着一个愚蠢脑子的人。这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尤其是在汽车行业。这个行业里,很多人偏偏喜欢用一些明显的逻辑陷阱来判断一款车。
前几天,我跟一个圈内朋友搭车,他刚买了一辆新车。很自信地跟我说:这车性能不错吧,油耗也很低。我随口问:你觉得哪一方面最打动你?他一下子就不说话了,然后说:反正我感觉挺好。你看,这其实也是个用感觉判断的典型例子。没做深入比较,也没考虑实际使用场景,只凭一股直觉。
类似的逻辑陷阱不仅存在于个人买车时,还在某些媒体、销售谈话里大行其道。比如说,某款SUV道路行驶更稳定,但没告诉你这个稳定是指什么?是风阻高的感觉更强烈,还是底盘调校更扎实?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只是表面,而忽略了背后那些细节——比如研发团队用了几年时间,反复调校那个悬挂,调到你感觉稳,其实基本参数早就设定好了,只是包装得更舒服。
说到研发流程,大家可能不知道,研发其实就像炒菜。你准备的蔬菜要新鲜,调料得比比例合适。偏偏不少厂商为了赶进度,效果大多是先出锅,后补调料,带来的问题就是,这个菜吃多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能油腻,也可能不够入味。你说,长久吃下去,身体会怎么样?但在车上,这种走捷径的心思,很多厂家还在用。
问题不在于他们用不用心,而在于用户心里的那个知足线太低。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朋友,没仔细算过百公里成本,心里只觉得油耗还行,但其实一辆车的维护费、折旧、油耗,都能算出来。估算一下,保值率,可能也就70%左右(这我没算细,只凭感觉),但他反倒觉得反正就是车,能买到就行。这是不是典型带着愚蠢脑子,不看实操差别,只追感觉?
说回供应链,很多人忽视了这个环节。你用的车——比如品牌A的SUV,底层零件其实是从国内一个不太出名的供应商来,虽然外观上厂家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用料、用材、工艺,跟那些在供应链链条上都是重兵操作的品牌不同。你看过那些国内几家主打性价比车的供应链配置,说白了,就像吃沙拉,蔬菜种得好,调料用得少,味道自然好,但如果用的是冷冻蔬菜、调料里有防腐剂,大家还会觉得还可以。我试想,很多网友情怀骂某国产车质量差,但忘了,关键还在于采用的供应链管理办法。
我刚才翻了一下笔记,想起去年修理厂老板说:你知道吗,一些车子出厂时,油漆干得差不多,但到市场上跑,半年就裂了。这跟供应链有关,供应商用的油漆质量差,车企没啥招,只能靠维护来补救。
这里还得提个点。为什么某些车在中国市场特别容易被口诛笔伐?我倒觉得,不是车的问题,而是带着一副愚蠢脑子的人太多了,比如一些销售,明知道配件不耐用,还硬推说这是市场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只想快卖快跑,不在意车长远照料的销售,才是最大的祸根。
你可能会问,怎么才能避免买到带着愚蠢脑子的人出现?我觉得很难。因为大部分消费者其实还属于盲目相信的群体,没办法自己深究技术细节。咱们倒是能多留个心眼:别只看表面,得多问问细节,或者跟用车时间长的人聊聊,了解那些潜规则。
而且说实话,车价就像一份心意。你买个十万块的车,百公里成本大概估个小十块钱,保值率70%左右(这是个保守估算),用几个年基本就能折算出剩余价值。这还算是个理性的投资闭环。可是很多人偏偏看不懂,觉得只要便宜就是好的,结果买了个便宜货,反而换钱难、修理贵。
我还记得某次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这款车出问题,基本是使用方式问题。他昨晚刚帮一朋友换刹车片,跟我说:这车刹车皮用不了半年,要我说,买车最重要还是看生活惯,别指望厂家给你保证。
(这段先按下不表)很多陷阱都藏在细节里。比如说,里程表调整、泡水车混入、关键零件伪造……这些都不会在第一眼被看出来,但只要稍微放慢点脚步,调查一下,真相很快就能浮出水面。
我想起一个你们没怎么注意到的小细节。有次在车展碰到个销售,他说这车特别省油,我随口问:你知道百公里成本是多少吗?他一愣,然后说:说不准。(这让我觉得,二维码、车联网、自动驾驶……这些未来流行的词,还都是外包装,核心还是人心和供应链的那点真刀真枪。)
你们觉得,未来的车会变得更聪明,还是会陷在那些愚蠢的陷阱里?我自己其实也在犹豫。还没想过,要不要给车多点智慧功能。只是心里还惦记那句话:带着愚蠢脑子的,才是真正难找的人。
—— 这问题,还是留给你们去想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