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上,吉利雷达那款超级电混皮卡一闪亮登场,就有人嘟囔开了:皮卡这物件儿,也能跟“零碳”攀亲戚了?
咂摸咂摸,还真有点意思。记忆里,皮卡不就是那种蓬头垢面、轰隆作响,专门跑工地搬砖的苦力吗?如今,它居然要靠电驱动来“匡扶社稷”了,这图景,怎么瞅都透着一股子谐趣。
平心而论,这雷达皮卡也算不上拓荒者。新能源这股劲风,老早就刮到皮卡地界了。不过嘛,之前那些要么是纯电,里程焦虑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油改电,总觉得欠点火候。吉利雷达这回祭出超级电混这招,号称综续突破千公里,一举把“能跑多远”这个皮卡拥趸最挂怀的命门给拿捏住了。
可这事儿吧,细一琢磨,门道不少。
一方面,皮卡在国内的处境颇为踧踖。你想想,按理说,皮卡能装能扛,理应颇具人缘才是。可实则呢?不少城池都对皮卡祭出禁行令,把它归作货运车辆看待。这就致使皮卡始终未能真正叩开寻常百姓家的大门,只能在某些特定行业或者越野发烧友的小圈子里勉强混个眼熟。
另一方面,电气化、混动化,对皮卡而言,委实是利好吗?有人以为,这简直是“釜底抽薪”,让皮卡摆脱了“蠢笨粗糙”的窠臼,变得更精巧、更绿色。可也有人犯嘀咕,电动皮卡会不会损耗掉皮卡最为倚重的本色:皮实与靠谱?归根结底,皮卡是用来挣饭吃的,不是用来当摆设的。
咱不妨换个视角忖度忖度。何以皮卡在美利坚那边如此吃香?盖因美国地广人稀,人们亟需一种多面手式的座驾,既能驮货,又能顾家。况且,美国的皮卡文化早已浸润人心,皮卡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营生方式。
反观国内,皮卡的定位始终混沌不清。它既不像轿车那般舒坦,又不像货车那般顶用。再加之限行政策的束缚,皮卡委实难以融入老百姓的日常。
是以,吉利雷达的亮相,或许不单单是一款新车,更是一种风向标:国内的皮卡市场,没准要迎来一场嬗变了。
但问题亦随之而来。即便吉利雷达真能做到续航破千,又能怎样呢?倘若城池依旧对皮卡亮红灯,倘若人们依旧对皮卡抱持着货运车的刻板印象,那这款车再优秀,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玩物。
说穿了,皮卡要在国内真正火爆起来,靠的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攻坚克难,更是意识上的迭代革新和政策上的解绑松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皮卡的价值,将其视为一种多功能的、个性化的代步工具,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其归为货车一类。
当然,这话听着悦耳,做起来却着实不易。涉及到城市交通脉络的梳理、车辆分类标准的重塑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至少,吉利雷达的横空出世,让我们开始反躬自省这些症结了。
兴许,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像那些山姆大叔一样,驾着皮卡,带着妻儿老小,去郊外扎寨露营,享受怡然自乐的慢生活。但在那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跋涉。而这条路,不仅仅是汽车厂商的路,更是整个社会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