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议论这个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的“限高”,这事儿也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实话说,我第一时间也关注到了,挺有感触的。现在朱江明自己发了朋友圈,说三天的“限高”总算解除了,还说出了团队有些不足、能力要提升这种话,坦率讲,这是个挺透明、敢于承认问题的表现。这场风波其实一点也不小,把零跑这一年多的成长阵痛、行业困境都暴露出来了。说实话,这里头的门道,其实特别值得各路创业者和车圈的大佬去琢磨。
先说说什么是“限高”,大白话就是你被法院限制了高消费,比如不能坐飞机、不能住高级酒店、不能买豪车、高尔夫、星级餐厅这些别想。对于企业老板来说,这相当于戴了把无形的手铐,不光是面子,连很多出行和商务活动都会受影响。朱江明自己被“限高”,其实是因为零跑和旗下公司跟首汽这一块有一笔钱没及时处理好。法院文书写得特别明白——凌跑汽车商贸欠了广州首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三百多万,包括租金、购车款、违约金啥的,而且还说了时间点:今年六月底前必须一次性还上。可见这不是啥那种巨额“天价债务”,而是节点没处理好,链条一折腾下来,就摊上了“老赖名单”,搞得创始人个人都受影响。
其实,车企遇到资金链紧张或者合同纠纷,这两年好像都成了常态。这不是零跑一家有问题,整个新势力造车圈很难找到绝对风平浪静的公司。亏损、资金短缺、融资压力,几乎所有新势力车企都踩过坑,要不然为什么说“活下来的就是赢家”?朱江明这次“限高”,说白了也挺冤枉,一笔三百万的小合同矛盾,搁在市面头部车企账上就是小数点,偏偏这口气没处理好,就被给了个“老赖”的大帽子。看到这里,其实挺让人唏嘘,新能源赛道就是这么残酷。
不过,朱江明没回避问题。他不是找理由,不喊委屈,直接说“暴露了团队不足、能力还需要提升”,这一点其实比什么都重要。现实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敢于直面问题。企业做大了,链条长了、资产多了、债务多了,连带背债啥的肯定难免。关键是你怎么面对。企业出点状况,老板自己敢不敢承担,这关乎一个人的格局。
当然,这件事还反映出一个深层次问题:创业团队的基础管理、法律意识和合同合规能力真的还得跟上。很多创业公司最开始啥都靠“挺”,拼市场、拼团队的激情,最后忽视了规范运作这一关。一旦资金链紧绷,或者管理上别扭一口,外部合同出了岔子,分分钟都可能上头条。零跑这回就活生生给全行业打了个样——团队里有人太“草率”,合同处理不严谨,哪怕业务做得还不错,突然就能摔个跟头。“限高”这事儿其实就是提醒,车企不光得敢想敢干,还得把细节琢磨好。
再说零跑这家公司,其实它很有代表性。起步比蔚来、小鹏稍微晚一点,但最近两年发展速度很猛。今年5月还跟斯泰兰蒂斯搞了合资,搞了不少动作。从去年到现在,零跑的销量逐渐提升,对外扩张也敢下重注,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企业内部那些管理、合规、风控跟没跟上?现在“限高”这一出,是不是正好警示了他们:不能只想外头多抢地盘,自己内部防守线别丢了。稳扎稳打、基础打牢,这才是长久之计。
这一轮新能源车的“淘汰赛”,真是把每一家公司都折腾得焦头烂额。大佬们都在抢资本、抢市场、抢资源,但老百姓买车眼睛更亮了、日子更精打细算了。降价、卷配置、卷服务,企业利润空间本来就薄。动不动资金链拧巴一下、供应商出问题,立马就有声音说“这个品牌不行了”。别说三百万了,有时候一两个亿的应收应付,大家都只能咬牙顶着。就算是高管年薪百万、上市光鲜,公司一夜暴雷在造车圈一点都不稀奇。所以,这三百万的“小债务”发酵到限制老板消费,正说明各方压力都大到什么程度了。
有的人看热闹,觉得“造车新势力泡沫破了起大早赶晚集”;但我更愿意看到,这次朱江明的反应,其实给众多创业团队敲了警钟。敢于承认不足、补齐短板,比装聋作哑、甩锅、埋头蒙混好多了。毕竟,这年头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没勇气面对和纠错。中国过去几十年企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颗无畏心、认错的勇气、稳扎稳打的作风,是能够让企业越过雪山草地、活到胜利会师的。
这事说到底,也不能只看朱江明和零跑。你看背后的合同方——首汽租赁、国资控股,再看看零跑的公司股权结构,也就是资本和国企、民企之间的那点事。这次闹大了,一定程度上跟大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合同链上的复杂性也有关系。大公司之间的博弈,往往就是那么几百万的合同,最终引发一连串管理、资金、面子上的连锁反应,我们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背后套路挺深。这对于整个新能源车企管理、甚至整个中国新经济领域来说,其实都是一次公开课。
扯远一点,其实现在新能源行业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造一辆车那么简单了。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供应链、金融风控,每一样都差不得。比拼到最后,哪家掉一次以为无所谓的“小链条”,都有可能致命。三百万的应收账款,大部分企业老板都遇到过,但不是每次都能扛得住、处理好。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什么倒得慢,就是整个体系稳健,法律意识更强。中国民企创业,过去最容易忽视“稳”,总觉得闷头撸袖子,实干成就一切。其实,企业特别是大了之后,任何一个细节上的问题,都会被放大、影响到整个品牌。
这次零跑“限高”事件暴露的,不是他们比别家差多少,而是所有企业在成长路上都会错的一道“必考题”。这两年市场卷得太厉害,大家光想着怎么拼业绩、拼融资、搞新概念,反倒忽略了那些基本功。团队的管理、制度的健全、合同的合规、风险的预防,这些没人会上头条报道,但才是企业能不能过硬核检验的根本。
我觉得,愿意自己站出来“自揭短板”,其实挺需要勇气,也是成长的契机。不怕被摔一跤,就怕摔了假装没摔,掩耳盗铃。零跑现在问题摆上桌面,也许吃一堑能长一智。争霸新能源赛道,说到底拼到最后的,是谁的基础更牢,谁的团队更强,谁能把风险踩在脚下,而不是头顶。朱江明说“发现了团队不足”,我相信他们只要真能补课,未必不是转风险为机会。但如果团队心态浮躁,觉得“无所谓三百万、无所谓合同”,那公司可能会被“小伤口”拖垮。
再说回咱百姓视角。造车新势力、资本大佬们怎么折腾,最终还是得服务车主和市场。品牌信誉、服务保障、运营稳定,是消费者最在意的。零跑这事再说明白不过,就是给所有用户和潜在购车者一个提醒:买车除了看配置、价格、动力,还要看企业背后的稳健度。不光得追新追潮,品牌能不能抗风险、能不能把客户利益守住,比啥都重要。
对朱江明个人来说,这三天“限高”可能够他记一辈子了。企业做大了,一个小小的合同处理疏忽能引发雪球效应,让多少辛苦和信誉都冒了险。好在这事不算大,及时补漏修补能继续走下去。但如果一直掉以轻心,类似的事再闹大,后果就真不是调个朋友圈能挽回的了。
现在新能源行业的局势,未来一两年会淘汰更多公司。还剩下来的,必然是那种“能丢面子、敢补短板、基础铁打”的硬核团队。企业不怕遇到麻烦,就怕没人管,没人敢认错。毕竟,企业和人一样,能扛住风浪才叫真本事。零跑和朱江明经历这回,也算是给行业上了一课。只要懂得总结教训、早改正错、各方面打牢基础,下次才不会被小意外撂倒,也能真正渡过行业的惊涛骇浪。
现在这个时代,风浪只会更多,关键看谁稳得住、学得快、改得及时、扛得住,该认错就认错,该补短板就补短板。稳字当头,基础才能厚实企业才能真站得住。零跑这事,既是个警示,也是一次检验,愿每一家正在艰难前行的企业都能有所启发,之后走得更远更稳。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