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又被蔚来车主权益取消事件刷屏了!
没有任何标准也没有任何预警之下,蔚来单方面取消车主权益,实在是让那些准备入手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感到惊悚!
一、蔚来车主权益取消事件详情
1. 行业共性问题:高里程使用场景的界定争议
除蔚来外,其他新能源车企也面临类似争议。例如,某品牌网约车司机驾驶磷酸铁锂车型 3 年行驶 20 万公里,续航从 410km 缩水至 330km,车企以 “未低于 20% 衰减标准” 拒绝更换电池。这暴露行业普遍存在的里程阈值模糊性问题:
车企双重标准:宣传时强调 “不限里程”,但实际执行中通过模糊条款规避责任。例如,蔚来《车主权益告知书》未明确 “日常使用场景” 的里程上限,却以 “日均 450 公里远超普通用户” 为由取消权益。
数据对比:根据 J.D. Power 2025 年报告,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同比上升 16 个 PP100,其中电池 / 充电问题虽下降,但智能化功能投诉显著增加,反映车企在基础服务与宣传承诺间的落差。
2. 蔚来官方态度与行业影响
事件曝光后,蔚来未公开修改条款或致歉,仅称 “向上级反馈”。这一态度加剧了消费者信任危机:
行业连锁反应:若蔚来成功以 “高里程” 取消权益,可能引发其他车企效仿,通过模糊条款缩减终身质保范围。例如,理想 ONE 车主曾因新款降价 30% 导致旧车残值腰斩,类似 “迭代背刺” 问题已成为行业痛点。
政策滞后性:尽管 2025 年 3 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要求电池充电温度检测,但对 “日常使用场景” 的定义仍缺乏国家标准,消费者维权依赖个案司法裁判。
二、车主维权路径与法律依据
1. 法律诉讼的关键突破点
举证责任转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23 条,车企需自证车辆存在 “特殊使用场景”。例如,合肥中院在二手车纠纷中判决卖方退车,因卖方无法证明车辆瑕疵非人为导致。蔚来若无法提供高先生车辆用于营运的证据,单方取消权益构成违约。
集体诉讼可能性:参考小米 SU7 车主集体起诉案例,高先生可联合其他受影响车主发起集团诉讼,要求 “退一赔三”。天津消协 2023 年曾成功调解蔚来新车故障退车案,显示行政调解与司法诉讼结合的有效性。
2. 行政维权的实操建议
地方政策借力:湖北、安徽等地已出台 “购车七日无理由退订” 政策,消费者可要求将类似条款写入合同。例如,福建省消委会通过消费体察活动推动车企优化售后服务,车主可向属地消协提交跨省住宿订单、蔚来官方活动照片等非营运证据。
检测机构选择:除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外,中汽试炼场等第三方机构可提供电池健康度评估。例如,其报告显示理想 ONE 行驶 10 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仅 75.6%,远超国标合格线但严重影响体验,此类数据可作为维权关键证据。
三、新能源汽车消费六大 “避坑指南”
1. 功能缩水与付费陷阱的深度解析
硬件预埋与订阅制风险:车企通过 OTA 锁死硬件功能(如座椅加热)强制付费订阅,已引发多起投诉。例如,某品牌车主支付 4.2 万元选装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测仅为装饰件,法院支持 “退一赔三” 主张。消费者需在合同中明确标注选装件功能参数,并保留宣传页面截图。
流量服务陷阱:部分车企承诺 “终身免费流量”,后期改为每月 1GB。建议要求将流量套餐写入合同,并约定违约责任(如每超量 1GB 赔偿 500 元)。
2. 续航与智能驾驶的技术理性
冬季续航缩水的应对:根据中汽试炼场数据,三元锂电池冬季续航衰减可达 30%-40%。消费者可要求车企在合同中约定 “冬季续航低于标称值 70% 时免费更换电池”,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出具报告。
智驾宣传的法律边界:将 L2 辅助驾驶包装为 “L3 自动驾驶” 涉嫌虚假宣传。特斯拉 Autopilot 事故中,法院判决驾驶员负主要责任,但车企需承担次要赔偿,提示消费者需在合同中明确智驾系统责任划分。
四、消费者自保行动建议
1. 合同条款的精细化设计
里程与场景量化:在合同中明确 “终身质保” 的里程上限(如每年≤5 万公里),或约定 “超出部分按次收费”。例如,蔚来若要求高先生第五年 17 万公里按次付费换电,需提前书面告知并获得同意。
争议解决条款:约定由买方所在地法院管辖,并引入 “律师费由败诉方承担” 条款,降低维权成本。
2. 技术理性的落地策略
充电便利性评估:优先选择换电网络覆盖广的品牌(如蔚来已建成 3399 座换电站),并通过 “安徽充换电” APP 等工具查询周边设施密度。
保值率动态跟踪:参考 J.D. Power 数据,纯电动车 3 年保值率普遍低于燃油车,但蔚来因换电体系优势略高。消费者可要求车企提供 “保值回购” 承诺,或购买延保服务对冲残值风险。
律师警示
行业标准缺失的应对:针对车企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的检测垄断,消费者可联合第三方机构发起公益诉讼,推动建立独立检测认证体系。例如,中汽中心(CATARC)已开展电池健康度认证服务,相关报告可作为司法证据。
政策红利的窗口期:2025 年四部门发布的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要求 “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消费者可要求保险公司将 “终身质保权益取消” 纳入理赔范围,通过保险杠杆分散风险。
结语
蔚来车主权益争议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扩张与监管滞后的深层矛盾。消费者需以合同为盾、证据为矛,在购车时量化权益标准,在维权时善用第三方检测与集体诉讼,方能在技术迭代浪潮中守住权益底线。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车企诚信经营、政策精准规制、消费者理性觉醒的三方协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