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都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种前几年还被很多人瞧不上的技术,现在突然成了香饽饽,各大车企都抢着上,连上汽通用这样的老牌大厂也坐不住了,宣布要加入进来。
这个技术就是增程式电动车。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风向是怎么说变就变的?
一个曾经被评价为“技术落后”的方案,怎么一下子就翻了身,成了市场的宠儿?
这背后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说白了,是技术进步了,也是因为它恰好解决了咱们老百姓开车最大的一个痛点。
咱们先得弄明白,增程式到底是个啥。
用最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一辆纯电动汽车,但是车上还背着一个“充电宝”,这个“充电宝”是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
这辆车开起来,永远都是电机在驱动轮子,所以驾驶感受,比如安静、提速快这些,和纯电车是一模一样的。
那台发动机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烧油发电,它不直接参与驱动。
当电池快没电了,它就启动起来给电池充电,或者直接给电机供电,让你能继续跑。
这样一来,既能享受到电车的驾驶体验,又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因为没电了去加油站加油就行,理论上续航可以非常长。
听起来挺好,那为什么以前大家都不待见它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理论上的“能量损耗”。
一些技术专家认为,这个过程太折腾了。
你看,汽油的化学能先变成发动机的机械能,再变成电能,最后电能再变成驱动车轮的机械能,中间转了好几道手,每一次转换都会有能量损失。
在他们看来,这远不如传统油车或者纯电车来得直接,所以效率不高,有点“多此一举”。
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产品体验确实不怎么样。
那时候的增程车,为了控制成本和重量,电池做得很小,纯电能跑的里程很短,可能就几十公里。
而车上那台用来发电的发动机,技术也一般,功率小,噪音大,一启动起来嗡嗡响,感觉很廉价。
而且一旦上了高速,耗电速度快,小发动机发电的速度有时候都跟不上,开起来心里特别没底。
这些糟糕的初体验,就给增程式技术扣上了一顶“落后”、“过渡方案”的帽子。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们硬是靠着技术升级,把增程式的短板给补上了,甚至变成了长处。
首先,那个核心的“充电宝”,也就是增程器,被彻底改造了。
以前是凑合用,现在是专门研发。
车企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开发高效、安静的专用增程发动机。
这些新发动机的热效率非常高,普遍超过了40%,有些顶尖的甚至能达到45%以上。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烧同样一升油,它能发出来的电比以前多得多,能量损失被控制得极低。
这就直接把当年那个“效率低”的帽子给摘掉了。
而且,这些新发动机工作起来非常安静,加上车子本身很好的隔音,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刻意去感受,你都察觉不到它已经启动了。
其次,车上的电池也变得越来越大。
以前的增程车纯电续航短,开一小会儿就得启动发动机,体验自然不好。
但现在你看看市场上的主流增程车,比如理想、问界、零跑这些品牌的产品,电池容量动不动就是三四十度电,甚至更大。
这意味着它们的纯电续航里程普遍达到了两三百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覆盖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去趟超市,是绰绰有余了。
很多人可能一两个星期都不需要启动一次发动机,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粹的电动车来用,享受着每公里一毛钱左右的低廉使用成本。
那台发动机,就成了长途旅行时的一个安心保障,一年可能也用不了几次,但只要你需要,它就能立刻消除你的所有里程焦虑。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增程式汽车都有一套非常聪明的能量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大管家”,它能根据导航路线、实时路况、你的驾驶习惯,来智能地决定什么时候该用电,什么时候该启动发动机发电。
比如系统预测到你马上要进入高速路段,可能会提前启动发动机,在市区低速行驶时就把电量充到比较高的水平,确保你在高速上需要急加速超车时动力充沛。
它也能在你快到家或者目的地充电桩时,把电池电量用到最经济的水平,避免浪费。
这种智能化的管理,让油和电的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默契,把两种能源的优势都发挥到了极致。
技术上的这些进步,最终都反映在了市场上。
为什么理想L9、问界M7这样的车能卖得这么火,甚至在三四十万的高端市场都能月销过万甚至几万台?
答案很简单: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票选出了最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产品。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的国家,里程焦虑是实实在在的痛点。
尤其是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或者是在冬季,眼看着纯电车续航里程大打折扣,那种无助感,体验过的人都懂。
增程式汽车恰好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它让车主可以“鱼与熊掌兼得”。
在城市里,它就是一台经济、环保、安静的纯电车;而当你需要出远门,探亲访友、自驾旅游时,它又摇身一变,成了一台可以随时去加油站补能的“燃油车”,续航动辄上千公里,让你说走就走,再也不用出发前反复规划充电路线,也不用在路上为续航担惊受怕。
这种“平时用电省钱,长途用油省心”的模式,完美地契合了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一车多能”的用车需求。
所以,与其去争论什么技术路线是先进还是落后,不如看看它到底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增程式技术在今天的复兴和流行,其实是一种市场的必然选择,是技术发展精准回应用户需求的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