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2025年第三季度,马斯克导演的那出戏,绝对能载入汽车工业的史册,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它足够荒诞。
财报数据摆出来,第一眼看,喜庆。
销量破了纪录,全球交付了将近五十万辆特斯拉,这成绩单,放哪家车企不得开香槟庆祝三天三夜?
可大伙儿的笑容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僵在了脸上。
翻篇一看利润,好家伙,一个扎眼的-40%拍在那,比华尔街的过山车还刺激。
敢情这车是卖一辆亏一辆?
互联网烧钱那套打法,怎么让一个造车的给学去了,而且还玩得这么得心应手?
所有人都等着看马斯克怎么解释,怎么给投资人画个更大的饼来填这个坑。
结果呢,这位爷在电话会议上,愣是把一场危机公关,开成了一场未来主义的个人脱口秀。
利润?
不重要。
大家心心念念的廉价版神车Model 2?
不存在的,别问,问就是没这回事。
他就差把“你们这帮凡人格局小了”直接写在脸上了。
那你问他聊了啥?
他兴高采烈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赛博朋克的蓝图:满大街跑的将是人形机器人,驱动一切的是特斯拉自研的AI芯片。
而汽车,将进化成一个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踏板的“移动生活空间”——Robotaxi。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我们还在纠结下个月的车贷怎么还,他已经开始替我们规划下个世纪的出行方式了。
那种感觉,就好像你跟朋友吐槽今天地铁太挤,他却语重心长地拍拍你的肩膀说:“别急,曲率引擎已经在路上了。”
别以为他真是疯了,这家伙比猴儿都精。
他压根儿就没打算跟丰田、大众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
他要做的,是掀翻整个棋盘。
现在所有车企都在琢磨怎么把车造得更快、更省油、更舒服,马斯克想的却是怎么把“司机”这个存在了上百年的职业,连同“私家车”这个概念,一块儿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他真正的野心,是成为出行领域的“苹果”,建立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未来,你想出门,不是打开汽车之家App比较哪款车性价比高,而是打开特斯拉的App,叫一辆Cybercab。
这辆车会自己开过来,把你送到目的地,然后自己再去接下一单,7x24小时全年无休,简直是资本家最完美的员工。
到那时,谁还关心什么品牌、什么操控、什么百年传承?
都将沦为时代的眼泪。
而他现在玩命地降价,搞得整个行业鸡飞狗跳,其实就是一场阳谋。
他用“亏本大甩卖”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七伤拳,把所有对手都拖进价格战的泥潭。
大家都在泥潭里为了抢点份额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早就悄悄爬上了岸,准备开启下一个时代的副本了。
当然,唱衰的声音从来就没断过。
有人说技术不成熟,有人说法律不允许,还有人等着看特斯拉自动驾驶闹出更大的笑话。
没错,他吹过的牛确实不少,那个没有方向盘的铁盒子,说不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得在监管的要求下,委屈地装个方向盘才能上路。
但这又如何?
重要的是,他已经成功地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他画下的那条新赛道上。
他逼着所有还在纠结发动机是三缸还是四缸、屏幕是十寸还是十五寸的传统车企们,去思考一个要命的问题:汽车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是一堆冰冷的机械零件,还是一串温暖的人工智能代码?
这道题,答错了,可能就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了。
所以,那份暴跌40%的利润报表,在马斯克眼里,或许连个屁都算不上。
那不过是他为未来的出行帝国,随手缴纳的一笔“建国税”。
真正的战场,早就不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了。
当所有人都还在低头看路的时候,他已经在抬头看星星了。
问题是,等他真的到了星辰大海,我们这些人,还追得上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