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买车,咱们都咋看的。
打开手机,翻配置表。
比谁续航长,算谁优惠多。
哪家降价狠,脚就往哪家跑。
可最近我刷车友群,发现不对劲了。
有人晒的不是发票,是视频。
车子在弯道甩尾,轮胎冒烟,灰头土脸地冲沙坡。
还有人发照片,一群人开着车进山,帐篷一搭,啤酒一开,半夜围着火堆聊天。
这哪是买车像在找组织。
最离谱的是比亚迪。
那可是出了名抠门的主儿,连螺丝钉都要省两毛钱。
结果你猜怎么着。
它一口气掏50个亿,在郑州盖了个正经赛车场。
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试驾场地。
是带湖水池、沙漠坡、越野路的专业级玩意儿。
我听说的时候差点呛住。
50亿2024年整个国产车企里,能净赚这么多的,一只手数得过来。
这到底是烧钱耍帅,还是真有后招?
我觉得,它是真看明白了。
现在卖车,不光拼电池大小、电机功率。
得拼谁能让车主“觉得这车是我的”。
一、人变了,想法也变了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朋友聊车,话题不一样了。
以前张嘴就是“这车L2辅助驾驶有没有自动变道”,“续航是不是五百八以上”。
现在他们问:“你们车友会多久聚一次?”“厂家办不办赛道日?”
我有个哥们儿,去年买了辆方程豹。
问他为啥不买更便宜的宋,他说:“宋是代步车,豹子是玩伴。”
他根本不去野地里折腾,但每个月都跟着车友去郊外轻度穿越。
穿一样的队服,用一样的对讲机频道。
他说那种感觉,像回到了大学社团。
这不是个例。
今年上半年,有家机构做了调查。
三成多的人,是因为参加了车企办的活动才决定下单的。
2023年才百分之十几。
两年涨了一倍还多。
为
因为实在没啥好比的了。
你现在去10万块SUV市场转一圈,哪个没全景影像?哪个不带语音助手?
连零百加速都卷到七秒内,差别就零点几秒。
硬件拼到头了,大家只能看“软东西”。
而且咱们钱包也精贵了。
以前觉得参数高就是值,现在要问一句:
这车能让我活得更带劲吗?
就像我表妹,买了辆欧拉。
她说她图的不是续航,是每月一次的“女生自驾茶会”。
一群女孩开车去郊区喝茶拍照,发朋友圈底下全是点赞。
她说:“别的车给代步,这个车给我社交。”
二、车企开始换打法
面对这帮越来越“作”的消费者,聪明的厂子早就改方向了。
不打价格战了,改打“感情牌”。
比亚迪建赛车场,听着夸张。
可你要知道,它平时连广告费都砍得死死的。
这次肯砸钱,说明真急了。
那个郑州赛车场,不是摆样子的。
里面有段70米长的水池,仰望U8开过去,你能从玻璃窗看到轮子怎么在水里调速。
还有段45度沙坡,电动车冲上去不打滑。
这些场景,你在展厅里永远看不懂。
只有亲自开一把,才会说:“原来这技术是真的。”
这比请十个网红拍短视频都有用。
其实比亚迪以前靠技术吃饭。
三电厉害,成本压得住,销量一直稳。
可到了2025年,不行了。
7月数据出来,卖了三十多万台车,同比几乎没涨。
海鸥、宋Pro这些老将,都被吉利银河和星越L压一头。
更惨的是高端市场。
三十万以上的车,人家一听是比亚迪,第一反应还是“性价比”。
没人觉得它是“高级货”。
没办法,硬件拼不过特斯拉,品牌又没BBA那么唬人。
只能靠体验来补。
让你开一次,记住一次,下次还想来。
其实早有人试出来了。
领克搞赛道文化很多年了。
它自己组车队,参加WTCR比赛,还让普通车主报名业余赛。
我去年去宁波看过一场,现场全是年轻人,穿着领克队服,喊口号像追星。
那一刻我就懂了——他们买的不是车,是入场券。
长城更狠。
它不做简单的车主聚会。
它搞“越野分级”,弄“穿越路线认证”,甚至出地图手册。
你完成一条线,就能拿徽章。
我认识一个老师傅,集齐了三条线路徽章,专门把它们镶在车门上。
他说:“别人看不出区别,但我心里清楚,我是真的走过戈壁的人。”
三、这不是花钱,是存钱
有人肯定要说,与其花五十亿盖场子,不如直接降价一万,实惠。
短期确实。
降价立马见效,销量蹭蹭涨。
可2023年那波价格战你还记得不?
最后谁赢了?
没有。
一堆车企卖一辆亏几千,研发停了,服务缩水,连售后都找不到人。
消费者呢?
车是便宜了,问题没人管,反而更糟心。
而那些坚持做文化的,慢慢攒下了人气。
保时捷一年卖不了多少台,利润却高得吓人。
为什么?
因为它卖的不只是车,是一种身份。
你开911,别人看你眼神都不一样。
比亚迪也好,领克也好,长城也好,都在学这一招。
把一次性买卖,变成长久关系。
今天你来参加赛道日,明天你会推荐朋友来。
后年你想换车,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这个牌子。
资本市场也认这个账。
你要是只会降价冲量,投资人一看报表就摇头:“规模大,没利润,迟早崩。”
可你要能把用户变成粉丝,哪怕现在亏点钱,他们也愿意投。
因为他们知道,情绪黏性一旦形成,以后赚钱是迟早的事。
四、车不再是铁壳子
现在国内汽车品牌七十多个,车型三百多种。
全都挤在同一个价位打架。
再这么打下去,谁都活不好。
所以大家开始往“软实力”转。
建赛车场、办俱乐部、搞主题旅行。
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目标一致:
当所有车都差不多的时候,谁能让人“心动”,谁就能赢。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是好事。
以后买车不用再盯着那张密密麻麻的配置单看了。
你喜欢热闹,可以选社群活跃的品牌。
你喜欢安静驾驶,就挑专注赛道体验的。
哪怕你只是想代步,也能通过活动认识邻居、交到朋友。
车,慢慢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不再是从A到B的工具。
而是能陪你疯、陪你静、陪你找到同类的东西。
前几天我路过比亚迪那个赛车场工地。
围挡上写着一行字:“为热爱铺路。”
我没笑,反而有点动容。
我知道,以后我们选车可能会这样说:
“我喜欢这个品牌,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没选错。”
而不是:“它比别家便宜三千。”
要是换你,你会怎么选?
愿意为便宜三千放弃一起玩的朋友?
还是愿意多花点钱,换来一个懂你的圈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