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亏掉150亿”“半年预亏6.8亿”——看到这组数据,哪怕不懂财务报表的人也要挠头问一句:江淮汽车这是怎么了?
一个老牌国企,怎么成了产销两大难的“活教材”?
明明最新爆款尊界S800还和华为牵了手,订单声量响当当,怎么就是拉不动全局?
新车火得一塌糊涂,业绩却连环跳水,是科技豪车这片水太深,还是江淮自己底气不足?
别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看——到底是哪儿出了岔子。
摊开卷宗,第一眼,哗啦啦全是亏损数字。
2025年上半年净利挂了负6.8个小目标,去年这时候还有盈余3亿多,现在直接掉头扎进赤字大坑,连环两年过山车,刺激不刺激?
查查过往账本,糟糕的还不是一次半次。
2017年起,江淮就在扣非净利润这条路上一条道跑到黑,刚刚迈入“连亏9年俱乐部”。
亏到2025年,累计窟窿愣是扩大到150多亿,这盘大棋要下坏了。
你说这是老字号守业难?
不是,问题远比表面复杂。
销量数据更扎心。
今年前7个月,全集团汽车只卖出21.58万辆,去年同比直接少了将近两成。
新能源乘用车,也就是现在最火那口大肉,居然只卖了1.02万台,同比塌方三分之一多。
乘用车板块基本全线阵亡,轿车直接腰斩46%,SUV算是勉强守住个位数增长,MPV和商用车更不提,清一色下跌。
专业一点说,这哪是产品矩阵发力,这是“全员掉队”的现场。
江淮自己分析原因,无非两条路:
一是外面难——疫情余波、战乱不断、全球市场条件严苛,过往依赖出口的这招呈现疲态。
二是里面急——高端智能车项目刚在“锻炼身体”,产能爬坡慢,量没起来,钱更没赚到手。
听着靠谱,其实细究,有点“外因拖延,内功失修”的意思。
说究竟,江淮碰上的,不只是市场小浪花,而是产业结构性海啸。
你看尊界S800,和华为CP,牌面很足吧?
67天订单破万,的确是个好兆头。
但销量这点事,别看开始起跑有多猛,关键靠持续,收官得漂亮。
尊界6月底才开始交付,7月还碰上“豪车税”突击检查,库房才往外冒两步,财报就得做减法。
这新车光芒下,其实是全公司一地鸡毛的现实。
订单再漂亮,只要产能不顶、利润被分、品牌溢价不足,依然很难扛过持久战。
咱可不是泼冷水,是担心火还没燎原,雨就下来了。
更微妙的是,江淮在尊界项目里定位很尴尬。
造车活多半靠江淮,核心掏心思的顶级智能化、座舱体验都是华为说了算。
江淮要出大力,华为拿大头,利润蛋糕越分越细,自己手里的筹码却越来越单薄。
说白了,江淮干得像个“高级代工厂”。
老本行商用车、水桶型中低端乘用车都砍价拼低谷,冲高端品牌又杀不进去。
当年瑞风、钇为在市场里没跟上节奏,主流赛道上望尘莫及。
再瞅瞅7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奔驰、宝马以一敌百,尊界再香也不敢说稳进头部。
一旦华为不能稳定引流,江淮就可能陷入“上下不着调”。
低端打输了,高端攻不下——尴尬得让人想替它捏把汗。
咱们接着琢磨江淮跟别人的合作典型案例。
比如和蔚来那段“代工情缘”,年初也彻底掰了,合资公司说散就散。
和大众的故事也没讲出花——大众安徽的联营拖累巨亏,最近两年捅了个二十亿的大窟窿。
本想抱上合资老大腿,结果一个比一个“爱的伤更痛”。
行业进化速度飙升,这些传统联动路线充其量捞个暂时喘气,最终等来的不是转型突围,而是“合久必分”的尴尬。
你以为命运终于眷顾了,正要靠尊界翻个大身,消费税政策就来了个急刹车。
“豪车税”新规把起征点从130万一脚踩到90万,涉及所有品类动力车型。
本来定价70.8万-101.8万的尊界,百万元以上版本单子不少,有人选完配置直往“天花板”奔,百分之七十大定买昂贵款。
结果新政落地,尊界被精准狙击,又多了10%的专属消费税,利润又要剥一层皮。
摇号抢车的火热跟企业实际到手的毛利,是俩概念。
友商奔驰、保时捷反应极快,直接推出“兜底”政策,暂时帮消费者扛税负,变相野蛮促销,撬动了短期行情。
尊界也跟进“免税期”承诺,但能撑多久,不得而知。
政策缓冲过了,市场热度一落千丈,这剧情又要走回老路子。
这生意难做得让人怀疑人生。
再往下翻,江淮的现金流同样透着窘迫。
定增计划一波三折,原本拟增加四十九亿,现在只能勉强降到三十五亿,对接的募投资金还没到账,项目规划全在PPT。
公司光2024年底总负债高达三百六十多亿,资产负债率飙到74%,远比业内同级高一个身位。
重点在于坏账也堆着,三年里累计三十多个亿,计提率高得出奇,等于每挣一块钱,有小三毛钱怕是打水漂。
江淮自己都说,未来三年缺口四十三亿,能不能填平这个大坑,天知道。
上半年现金流每月都净流出十二亿,账款回收还卡着三十一亿,排队要钱都得看谁更“面熟”。
这要是放在普通公司,估计早上热搜了,再结合同行谁家敢这么冒险?
这都能顶到今天,也算国企血脉的坚韧。
你以为花大钱研发一定能翻盘?
新平台说得好听,一年二十万台产能,必须年销量到七万台才能不亏本。
看看现实现状——去年新能源卖了三万多,今年前七个月才区区一万多。
骑着毛驴去追高铁,这距离真不是砸钱就能抹平的。
智能电动车风口是在,可也得跟得上技术换代、市场爆炸速度。
眼瞅着友商遮天蔽日的投放,代工厂模式还能抗多久?
答案普遍悲观。
说到这儿,问题的本质就清楚了。
江淮的问题不简单是暂时风浪,而是新旧动能切换难、结构失衡、品牌尴尬、现金链吃紧、合作不顺等多头夹击,堪称家族式难题合集。
你以为拥有一个“爆款新品”就能绝地逆转,结果背后的体系积弊、管理短板全是难以快速突破的障碍。
就算短期里尊界好评如潮,缺乏技术主导和品牌势能,最终也很可能沦为“路人甲”的结局。
“造车新势力”越活越疯,头部传统车企拼存量厮杀,中部阵营一不留神就有掉队风险。
江淮没能靠新车带来大光明,只能眼睁睁看着行业大潮后浪推前浪。
没办法,市场只认能力和现金,不认资历和眼泪。
说一句很现实的话。
江淮不是没想折腾,相反,它下注的每一步都带着破釜沉舟的誓言。
可当下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是一场连环考验,政策风向、消费者口味变得太快,品牌力和产品力、成本和现金流、团队协同和市占率,全是一环卡一环。
谁也躲不开,只能比谁撑到最后。
看着财报上赤字越来越大,合作方一拨拨离席,江淮除了苦撑还能如何?
每辆出厂车都像埋雷,赔的概率比赚的还大,这不是点背,是模式老化。
再过两年,等新能源周期再洗一遍,江淮能不能成为剩下的那批,谁都没底。
但底层逻辑就这么简单:有命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讲情怀。
朋友们,你觉得江淮有没有翻身的可能?
还是只能继续抱大腿,做“打工皇帝”?
你会考虑买江淮和华为合作的新车型吗?
一起聊聊你的看法,咱评论区见——我等你。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