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高速路上时速不超143公里就铁定安全,开开心心没人管”这种说法吧,有没有人觉得这听起来就像某种都市传说的升级版?
网络上总有些声音——说什么限速120,但再放宽20%,官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咱时速踩到143也不用慌,警察蜀黍忙得很,不会为你这点超速特地抓个现形。
可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幻想?有没有“内味儿”?怕不是“哥,我听说的”,就转手成了你的真理吧?
其实,就说一句,能一直抱着这种心态上高速,迟早要“翻车”。
一开始,咱们想象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坚信“143不罚”这种传言?
有些老司机会跟你说,他的确踩过一阵子“边缘”,摄像头不是每次都闪,“朋友圈”里似乎人人谈笑自如,不见有人去交罚款。
还有人拿出计算机,信誓旦旦用“限速120再加20%”的算法,一本正经掰着手指头告诉你:哎,这20%是什么容忍度,装备误差,还有人为操作误差,再加一块儿,系统不找你茬,放心拉满踩油门!
是不是有那么一瞬间,大家都觉得:嗯,这数学好像没毛病,交警叔叔真心体贴,给咱们这么大方便面。
再补一刀,还有个别“穿梭侠”,得意洋洋上网晒:“兄弟们,那些只敢开120的都是保守派,我143溜得贼溜,雷达都懒得理我。”
结果传来传去,似乎“老司机千人千面,143成了圈内默认保底”。
可你要真信了,那就得问一句:交警是盖的?难道高速路上真有这种“灵活区间”,明码标价,随便踩?系统没提醒,难道就是被包容?
说实话,如果真那么随意,限速标志是不是该直接写成“建议速度:120-143,超了才算超,没到算你稳”?
开玩笑嘛,设限速干啥,还不如“按心情开车”得了。
其实只要稍微用点常识,早就能戳破这个传说的鼓包。
中国高速公路上,限速标识基本是板上钉钉的120km/h,写得明明白白,立得高高大大,白底黑字,想装看不见都难。
只不过呢,很多人搞不清,现实操作过程中关于“超速处罚”的确存着些灰色地带,也就是拍下来数据,需不需要立马处罚,有没有回旋余地。
比如摄像头拍你车速,系统先得做脱身检测,是不是真人操作,整车速度是否受恶劣天气影响,跟着还要考虑设备误差摆动,学名叫“容许误差值”或者“容忍度值”。
在实际中,参照交管相关规范,排除误差后,超速20%以内一般给予警告或口头提示为主,没到直接记分罚款的硬件标准。
但这里面有个要害点,根本不是说“20%以内无罪释放”,而是各地政策、设备参数在扣分、罚款操作细节上有灵活空间。
比如,某地系统,拍到你的瞬时速度119、121、123,摄像头没提醒,那是“安全落地”,但极少地方明确规定:“只要没超143,拍了都无视”。
想多了,反而会在某天接到意外罚单时,猛地心态崩盘。
再说回“143”这个数字,看似神奇,实则是二元算法硬拉的产物。
120乘以1.2,出来144,再扣掉取整误差,大家爱口口相传“143”,其实根本没有一条法律说超速不超143一直平安。
再说,现实比段子更严酷,有些地方仪器有极小误差,最后系统抓拍直接判超速,你试着找交警争辩:“我明明没超143”,人家甩给你一纸通知单,就足够头疼半天。
别总把系统、交规当慈母,别动不动觉得自己比法规有“特权”。
其实,关于行车安全,规矩比宽容多,偶尔侥幸没被罚,那是“运气好”,绝不是“本事强”。
别忘了交规写明白:上路高速,时刻留意限速标志,哪怕车流稀疏、路况敞亮,速度也是红线,踩一脚都不该越线。
再就是,很多网友习惯把“摄像头没闪”当成稳了,其实设备本地拍照未必都是秒出罚单,有的要后台自动比对,有的录为视频证据,过一阵子一并发放“温馨提示”。
你踩得多,拖得久,早晚有天轮到你,哪来那么多“免死金牌”?
就把这些想得简单点,那就和买彩票差不多吧,总觉得自己不会中,可哪天真中奖了,可就不是发财,是“交款”。
再者,今天咱也不说“高速开快点多爽”,毕竟那些个“斗气车”现象,网上三天两头一个短视频火到爆。
为什么?速度越快越刺激,但出事只需一秒。
有段子说:超速三分险,速度一时爽,钱包火葬场。
这类网上流传得多,不见得都是危言耸听。
真要看看身边案例,搜搜新闻,哪年没几个因“开太快”直接毁了几年车险折扣,甚至更糟的悲剧?
命悬一线的事,哪有那么多侥幸?
讲了这么多,其实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事儿——别以为“143就一定安全区”,再小的侥幸,也别拿生命和钱包去测试科技和规则的底线。
路上数据、机械误差,那是系统运行的附加保障,而不是让你随便打擦边球的理由。
交规本身就没留口子,真要是哪天严格查起来,“差一公里也是超速”,就别到时疑惑:为啥平时朋友圈都说‘我143怎么没人理’。
人家理你,不代表系统“宠”你。
时间久了,别以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法律默认,换个说法,叫“侥幸不是长久生意”。
再往下说点别的话题。
真实现实,每天都有一堆人晒自己“超速无事”,但不见得晒罚单那天还有人围观。
自己安全第一,有固定限速,按规矩办事,对大家都有好处,省心省事又省钱。
有谁想进扣分处理班或者法庭见识新规,那真就是“反向体验生活”了。
开车这事吧,于心无愧就好,安全规矩大过省那两分钟。
其实道理人都懂,但总有人急着赶路、比拼勇气。
“我开得快,我最牛”,实际上呢,路上强者常常就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人——慢、稳、细心。
讲真,这些网络段子开开玩笑没问题,别真信进去了。
转头给自己买麻烦,岂不是得不偿失?
最后再提醒一句,真的,别不把路边那排亮堂堂的“限速120”当回事。
不管你的车“多牛”,引擎再响,终归还是法律和路标说了算。
这道线一旦越了,就别觉得能一直幸运下去。
祝大家一脚刹车踩到底都不惊慌,遵纪守法,回家都能高高兴兴喝口热茶。
说到这,大家怎么看待那些“超速未被处罚”的案例?
你身边有朋友真的长期踩“143”但一直没收罚单吗?
还是你有被高科技“精准捕捉”的经历?
欢迎唠嗑交流,说说你的真实想法——你,是不是也试过那个“143传说”?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