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闷声赚了420个亿,老对手还在发布会上尬演:这套垂直整合打法,藏着多少车企学不会的门道
去年深圳那场追尾,汉EV的电池包被撞得像压扁的易拉罐,车主爬出来拍视频时手还在抖。消防队到场准备灭火,结果电池温度计显示常温,连烟都没冒。这事儿没上热搜,车主自己发了个朋友圈就完了。
最近翻比亚迪的财报,发现个有意思的数字——单车净利润1万块,这个数字大概是某些新势力的三倍。你品品看,人家从不在发布会上cue友商,也懒得解释什么黑科技,就这么埋头卖车,去年净利润420个亿。这种赚钱姿势,多少有点反常识。
表面怂,实际根本不需要证明什么
现在车圈流行开发布会互相对比参数,PPT上密密麻麻标注友商缺点。比亚迪这几年反倒越来越沉默,很多人觉得这是公关保守。但你要是摸过他们的供应链就明白了——人家自己造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甚至连车漆配方都不假手于人。
弗迪系的那些子公司,表面对外供货,实际内部协同效率高得吓人。2018年量产IGBT芯片那会儿,行业还在排队找英飞凌买货,结果比亚迪直接把成本砍了三成。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结果就是,原材料再怎么涨价,秦PLUS还能卖9万多。
去年有个做供应链的朋友说,比亚迪现在连座椅发泡材料都自己调配。这种事儿听着琐碎,但架不住每个环节省3%,整车下来成本控制就是碾压级别的。所以你看那些友商天天喊着“重新定义”,比亚迪只管调整产线节奏。
DM-i把一个被忽视的需求做透了
认识个跑滴滴的师傅,去年换了台秦PLUS DM-i。他算过账:市区通勤每公里一毛钱电费,跑长途也就四毛油钱,关键是用车习惯完全不用改。家里没装充电桩就当油车开,小区装了桩就纯电通勤,这种无缝切换的体验,很多纯电车主其实挺羡慕。
数据可能更说明问题——去年DM-i车型在非限购城市占了65%的销量。这意味着三四线城市那些没有充电焦虑、也不想每月多花两千油钱的家庭,找到了过渡方案。比亚迪从来没说自己“颠覆”了什么,就是把馈电油耗压到3.8升,把电池做成能当油车开的备胎。
这套逻辑其实很朴素:不强迫用户改变生活方式,只提供一个综合成本更低的选择。那些喊着“纯电才是未来”的品牌,多少忽略了中国家庭用车场景的复杂性。
海外扩张为什么不请明星不开发布会
去年在以色列卖得最好的电动车是海豚,澳洲SUV销冠连续十二个月是元PLUS。这两个市场你几乎看不到比亚迪的户外广告,更别提什么明星代言。他们的打法很土:在泰国建厂、在巴西搞本地化生产、售后网点覆盖到县城。
有个在迪拜做贸易的朋友说,当地人买比亚迪就看三点:价格比日系便宜、质量比自主品牌稳、维修配件不用等海运。这种实在人的需求,不需要用PPT上的曲线图解释,开两年不坏就是最好的广告。
对比某些新势力高调出海却交付缓慢,比亚迪去年出口25万辆,今年目标40万。这种增长速度背后,大概率是产能和服务网络真的跟上了,而不是先把故事讲出去再补窟窿。
智能化不激进,是因为搞懂了主流用户要什么
前段时间看到个调研数据:秦PLUS车主里,70%的人从没用过自动变道功能。这个比例有点打脸那些天天宣传高阶智驾的品牌。比亚迪的DiPilot系统就定位在辅助驾驶,功能够用但不夸大,反倒把资源砸在5G车机、HUD、外放电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上。
这种务实策略,可能源于对10到20万消费群体的深刻理解。这个价位的买家,大多是家里第一辆车或者换购的工薪阶层,他们关心的是油耗、空间、故障率,而不是车能不能自己找车位。把基础体验做扎实,远比堆砌前沿功能更容易转化销量。
当然也有人说比亚迪在智能化上保守。但你要是对比它每年400多亿的研发投入,会发现这种“保守”更像是有意的节奏控制——先把三电系统和成本优势巩固到极致,再慢慢补齐智能化短板。这种打法或许不性感,但从财报数字看,确实更赚钱。
技术开放这招棋,藏着更深的算计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现在供货特斯拉、蔚来、一汽,e平台3.0跟丰田、奔驰都有合作。表面看是开放共赢,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技术标准推成了行业标准。你用我的电池、我的平台,研发成本我摊薄了,话语权我拿稳了,最后你还得按我的游戏规则玩。
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生态打法,远比单纯砸广告费聪明。当你的对手也成了你的客户,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输了半场。现在很多车企都在观望比亚迁下一步怎么走,因为人家的技术迭代速度,已经开始定义行业节奏了。
说到底,这套垂直整合加技术开放的组合拳,学是学不来的。那些靠外采零部件攒车的品牌,成本结构天生吃亏;那些烧钱做品牌的新势力,短期声量大但利润薄。比亚迪这种闷声发财的模式,可能才是制造业该有的样子——把钱花在刀刃上,把产品做到用户挑不出毛病,剩下的交给市场自己发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