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的“电车账本”:混动与纯电的碳排故事,背后藏着什么?
天还没亮,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新闻推送——丰田章男又说话了。这回是关于混动车和纯电车的碳排放。数据挺直白:从1997年开始,丰田卖出去2700万台混动车,这些车加起来产生的碳排放,只相当于900万台纯电动车。换句话说,一台纯电等于三台混动?这比例听得我脑袋有点发懵。
我那辆老普锐斯已经陪了五年多,每次保养的时候都被师傅夸一句“你这省油是真省”。但要真把环保挂在嘴边,其实心里也犯嘀咕。到底是开着油箱的小马达更绿,还是直接插根充电线来的痛快?想起前两天楼下邻居新提了一辆小型纯电SUV,还特意跟我聊起家里装桩子的事儿。他倒不是关心啥全球变暖,就是觉得晚上便宜点充满,比去加油站方便。
回到丰田章男的数据,他摆出来的是全生命周期算账。从制造到使用,再到最后报废拆解,这一套流程下来,到底哪种动力形式才是真的减碳?IOP Science那份研究也提到了,造一辆新能源车光制造阶段就能冒出11-14吨二氧化碳,而同级别混动只要6-9吨。这差距大头就在动力电池身上——锂、钴这些金属开采消耗水资源不说,还高强度排放温室气体。有时候看新闻,说哪个矿区环境遭殃,我总会想起自己脚下那块黑色地毯一样的大号锂离子。
不过日常用起来,又是另一番景象。我去年春节自驾跑了一趟山东老家,全程1200公里,小普锐斯百公里不到5升油。当时路过服务区,看见旁边停着几辆刚上市不久的新款纯电轿车,有人蹲在地上捣鼓快充枪,也有人拿手机刷短视频打发时间。突然意识到,不同地区、不同用法,对能源消耗和环保效果影响真的挺大。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数据很扎实,说是只要跑够3.14万公里(约合两年通勤),新能源车型就能抵掉生产时多出的“碳债务”,再往后越开越省。而且如果一直坚持用清洁能源,比如挪威那样靠水力发个不停,同样车型全周期下来比传统燃油甚至比部分混动低60%的二氧化碳量。在中国呢,目前煤炭还是主力,占比七成多。如果买A级小型新能源还能占点便宜,但B级以上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我表哥最近纠结买B级轿车,是选高配燃油还是入手国产长续航新能源,就为这个问题琢磨半个月还没定主意。
其实日本本土情况更复杂,自从福岛事故之后,他们火力发电影响巨大,现在76%都是靠烧煤烧气撑场面。在这种背景下算出来的数据自然对新能源汽车并不友好。所以有时候看国外品牌发布会宣传节能减排,我总觉得背后的逻辑跟我们实际生活多少有些错位——每个地方都得按自己的方式慢慢转型吧。
不过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整体清洁度提升40%,中国2025年的目标也设定得挺具体:480g/kWh。不知道届时家门口那些公共充换站,会不会像现在一样常常空荡荡,大多数人依然习惯夜里偷偷摸摸插上自家的慢充桩?
至于企业层面,更是一笔难算明白的大账。发动机产业链庞大,一个零部件厂牵扯数万人生计。如果全面切向新能源汽车,那30万人失业不是吓唬谁的数字。一想到这里,总觉汽车行业这些年的变化像极了小时候玩积木,一块块拆、一层层重搭,中间磕磕碰碰谁都免不了。有意思的是雷克萨斯又在上海建新工厂搞纯电项目,看似内部各走各路,其实也是给未来留条退路吧?
哈尔滨理工大学做过测算,即使现在咱们以煤为主,只要把一辆普通新能源汽车跑满15万公里,相较燃油车型可以少冒20吨二氧化碳。这数字咋看咋踏实,不过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一年顶多1.5万公里,要真想攒够15万估计得八九年甚至十年以上。但政策趋势明摆着,在可预见几年内,中国整体能源结构肯定会逐步优化,到时候数据又该重新洗牌一次啦!
偶尔翻翻朋友圈,有朋友晒自家新上的太阳能屋顶,说以后给爱车免费供能;还有同事抱怨公司地下停车场插座太少,经常抢不到位置只能去外面找商超补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期盼,都希望既方便又环保,但现实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可抄作业。“真正敌人不是技术路线,而是‘碳’。”这句话倒让我记住了不少天,每次纠结选什么动力形式的时候都会冒出来提醒自己一句——别光顾眼前这一桶汽油或者这一度绿牌,用脚丈量世界,用心感受变化,也许才最重要吧?
昨天傍晚遛弯回来,在小区门口碰见邻居,他正擦拭刚洗完的新款EV。我顺嘴问他:“你平时一年开多少?”他笑笑,“六千来公里,不赶时间图个安静。”风吹树叶沙沙响,我突然觉得,无论哪种选择,好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理由与温柔。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困惑或经历,每个人走进驾驶舱的一刻,都带着一点时代烙印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