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固态电池量产成功!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即将上市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都听说了,那就是上汽集团好像要发布一款新车,价格据说只要九万块钱左右,但搭载的却是一种叫做“准固态电池”的新技术。

消息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心里犯嘀咕:这年头的新技术,不都应该是先用在几十万的豪车上吗?

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放到一辆十万都不到的家用车上?

中国准固态电池量产成功!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即将上市-有驾

这会不会是厂家为了卖车搞出来的噱头,实际上跟咱们现在用的电池没啥区别?

特别是对于北方朋友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冬天续航打折的问题,这新电池真能像宣传说的那样,零下二十度还能正常跑,不趴窝吗?

这些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这个“准固态电池”到底是个啥。

其实我们现在市面上开的电动车,不管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还是其他牌子的三元锂电池,都属于液态电池。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装满了特殊液体的袋子,这个液体就是电解液,锂离子就在这个液体里来回跑,这样才能充电和放电。

这种电池有两大天生的短板,一个是怕冷,天气一冷,里面的液体就变得像蜂蜜一样粘稠,锂离子跑不快,车子续航自然就掉得厉害,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冬天,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就得打个七折八折。

另一个是安全性,因为里面是液体,万一被尖锐物体刺穿,或者发生碰撞,就容易短路,发热起火,这也是大家一直担心的问题。

而科学家们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全固态电池”。

顾名思义,就是把里面所有的液体都换成固态的材料,锂离子直接在固体里穿梭。

这样一来,它就成了一块“能量砖”,根本不怕扎,也不怕冷,安全性和耐用性都达到了顶峰。

中国准固态电池量产成功!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即将上市-有驾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现在还没完全成熟,制造成本高得吓人,离咱们老百姓能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时候,上汽搞的这个“准固态电池”就显示出它的聪明之处了。

它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不是纯液体,也不是纯固体,而是半固态。

打个比方,它就像一块湿润的海绵,里面大部分是固态的骨架,但又保留了极少量的液体(据说含量低于百分之五),用来确保锂离子能够顺畅地流动。

这样做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液体少了,能烧起来的东西自然就少了,安全性大大提高。

根据一些流传出来的资料,这种电池做针刺实验的时候,就是用一根钢针直接把它刺穿,结果它只是发热,并没有像传统电池那样冒烟起火,这对我们开车的人来说,等于多了一道生命安全的保障。

那么,技术上的优势明白了,下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来了:既然是新技术,成本肯定不低,为什么能把整车价格压到九万块钱这个区间呢?

这背后其实是两项核心的技术在起作用。

第一项,叫做“干法电极工艺”。

这听起来有点专业,我们还是用大白话来解释。

以前制造电池电极,就像做面糊煎饼,需要先把正负极的粉末材料和一种有机溶剂混合成糊状,然后均匀地涂在一层薄膜上,最后再送进一个又长又大的烘箱里,把溶剂烘干。

中国准固态电池量产成功!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即将上市-有驾

这个烘干的过程非常耗时耗电,是电池生产成本里的大头。

而这个“干法电极工艺”就厉害了,它直接跳过了和面糊、烘干的步骤,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技术,把干的粉末直接压实在薄膜上,一步到位。

这就好比省掉了盖房子时和水泥、等水泥干的漫长时间,直接用预制板拼接,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没有了烘干这个耗能大户,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据说能降低百分之三十左右,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二项,是在电池的正极材料上动了脑筋。

现在市面上最火的磷酸铁锂电池,优点是安全、成本低,但缺点是能量密度不算高,说白了就是同样重量的电池,跑不了太远的路。

而另一种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续航长,但成本贵,安全性也稍差一些。

上汽这次用的是一种叫做“磷酸锰铁锂”的材料。

它就是在便宜又安全的磷酸铁锂基础上,加入了一点“锰”元素,相当于给它打了支“兴奋剂”。

结果就是,它的能量密度比普通的磷酸铁锂高了百分之十五,车子能跑得更远,动力也更足,但成本却比昂贵的三元锂要低不少。

这两项技术一结合,既保证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又实实在在地把成本给打了下去,这才让九万块钱买到准固态电池这件事,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到底表现如何呢?

中国准固态电池量产成功!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即将上市-有驾

根据目前披露的数据,最亮眼的就是它的低温性能。

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下,它的放电效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一。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在东北的冬天,官方标称能跑一百公里的车,你实际上开也能开出九十一公里。

作为对比,某个很出名的美国电动车品牌,在同样的环境下,续航保持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七十六。

对于那些深受冬季续航打折困扰的北方车主来说,这个提升带来的体验是实实在在的。

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我们就能看懂上汽这步棋的深意了。

它显然不是只想安安静静地卖一款车,而是想通过这款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一场风暴。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用“准固态电池”这项新技术,在安全和耐寒这两个消费者最关心的痛点上,与所有同价位的车型拉开差距。

然后,再用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价格,直接对标目前十万级别纯电车市场的销量冠军,比如比亚迪的海豚。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了,这几乎是贴着成本在打一场“技术普及战”,要把过去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一下子拉到寻常百姓家。

这种做法,也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而是利用我们庞大的市场优势,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快速应用和迭代。

先用一个足够好、能解决问题的半固态方案抢占市场,等未来技术更成熟了,再平稳过渡到全固态,这比那些只在发布会上画大饼,却迟迟拿不出量产产品的做法,要务实得多,也凶猛得多。

这无疑也给整个行业按下了快进键,一场围绕着技术和成本的淘汰赛,已经真真切切地开始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