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新能源汽车行业似房地产,靠套路圈钱依赖补贴和资本游戏,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成了次要目标
很多人可能觉得,新能源汽车和房地产之间,有点共通点。这不,前段时间我跟朋友聊,发现身边卖车的师傅都心知肚明:这个行业其实也在玩套路。打开一些自媒体账号,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某品牌单月销量破万某车型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爆料,但你细看数据,经常会觉得有点不靠谱——把订车量算成销量,出口订单数被当作国内交付。以前房地产的认购量和成交量,不也一样嘛?上线猛刷数据,实际上迷惑人。
也不是单纯为了营销。谁都知道,房地产当年靠土地+政策红利赚得喝汤,如今新能源似乎又走了个跨界炒作的路径。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不少新能源企业,背景不是造车世家,大多是电池、互联网或者卖手机的。那些造车公司,没有研发实力,找个传统车厂代工,贴牌推车,感觉像是在蹭风口。我也曾想,这样做能活多久?答案恐怕得打个问号。汽车不是简单的搬块砖、批批发,它背后有太多沉淀——电池的安全、电控的稳定,不能靠资本堆出来。这就像盖房子,基础得扎实。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跨界?可能是看见投资快、回报快。很多企业的出发点,就是借热点,快割一波韭菜。不管是房地产还是新能源,都在搞圈地融资。我记得,有个做互联网的朋友说:你看,这些新势力注册资本一亿,融资200亿,创业者还摆出一副‘用银行的钱赌未来’的姿态。这种操作,比房地产借地炒地似乎还要惹人担忧。
更别说补贴依赖。政策补贴,从十年前就开始不停加码——最高能补6万。原本是扶持新兴产业,结果变成了政策击鼓传花。有些车企,拆了电池再装,反复申报补贴,干脆造个空壳车,连电机都没有,就为了套政策。那些政策套利的伎俩,就像当年棚改货币化,把土地卖个好价格,然后搞货币套利。哪天政策退潮,这些企业岂不麻烦?我和同行聊天时,他曾调侃:你说,未来车企还能靠‘政策红包’撑多久?我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心里知道,这样走不是长远路。
(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资本的野心也在膨胀。有些企业,靠银行资金、注资,撬动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杠杆。用会计手法,把研发费用算成资本支出,把运营现金流包装成盈利——感觉像在变戏法。这不禁让我想起,从前房地产明股实债的那些发财套路。很多时候,真正能创新的技术在旁边被忽视,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危险在不远处。
这让我不禁迷惑:新能源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有人说,新能源能出口,市场潜力大。但我查了下最新数据,2025年前半年国内卖了大概77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只有两万多,海外市场占比才4%。我猜,主要还是靠低价竞争。高端市场被特斯拉、BBA锁死,国产品牌想突破,难。出口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有的车型质量不过关,售后也不给力。你想象,一个普通消费者,买车时最担心的,就是未来用几年、碰到问题谁负责。没有技术积淀的品牌,能坚持多久?我觉得,未来洗牌很快,行业可能剩不到20个真正有实力的品牌。
我还翻了份相册,看到一些客服的微信截图:我们的车,用了三年,几乎没出问题。细看,几乎都来自那些做了十几年、在技术上有一定沉淀的厂家。对比同价位的产品,那些网红低价车,要嘛就是虚高,要嘛就是用料差。我曾经试过算一下,百公里的制造成本,低价车大概在3块多元,稍微高端点的在5块上下。你说,它们还能活多久?恐怕不只是价格战的问题,更是耐久性、技术上的大考。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记得,有朋友说:中国新能源这么大市场,靠出口能干多久?这也是个迷思。中国市场再大,天花板也在那。靠低价吃市场,早晚会被国际品牌反超。像我小时候玩拼图游戏,最后剩几块拼不上的,都是碎片。国产品牌要走得远,靠的不是靠政策赢得市场,而是真正的技术突破和海外布局。
考虑到这些,我有个问题想和你们聊:你觉得,未来的新能源车,真的是靠技术赢起来,还是会像房地产那样,靠套路和资本运作把行业搞乱?我觉得,行业要想长久,得沉心做技术,重视售后,而不是每天打打折、降价、砸政策的敌战。
我觉得一个细节挺有趣。昨天跟一位售后师傅聊,他说:今年的车,掉漆、异响比去年多很多。我问:你们怎么回事?他说:很多刚交付不久,质量就出问题。这让我发觉,其实不管你花多少钱买,都有折翼天使。未来谁能站稳脚跟?也许不只是那些喊得响的品牌,更是那些真正有底子的。
这行业似乎正走在迷途的羊上,到底谁能带领它走出困境?还是留些悬念,给未来留下想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