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包头去西安,坐普速列车得晃10个小时,后来绕路走其他高铁,也得6个半小时。这一路耗的时间,不光是乘客熬得慌,货物运输、商务往来的成本也跟着往上跳。但等包鄂榆高铁通了就不一样了——808公里的路程,时速350公里,3个半小时就能从包头跑到西安,这可不是简单的“快了点”。
这条高铁就像给西部大开发拧开了新开关。内蒙古和陕西之间,以前隔着地理上的“坎儿”,现在高铁一穿,西北的经济版图都得跟着变个样。它是内蒙古境内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之前这片土地上还没这么快的铁路,算是填上了块技术空白。
修的时候可不是顺顺当当的。线路要穿过毛乌素沙地,还得跨黄土高原,沙子软、黄土易塌,都是麻烦事。后来用了BIM技术,把线路一点点优化,既得保证工程能成,又得护着沿线的生态,这平衡找得不容易。
它能跑起来,靠的是三段线路“手拉手”。西延高铁从西安到延安,2025年就能通车;延榆高铁早留好了接包头的接口;再加上包头到鄂尔多斯再到榆林的包鄂榆段,三段一连就通了。而且它还能接入全国“八纵八横”的包海通道,跟包银高铁、太锡铁路也能联动,北边能往外出,南边能往内进,成了个立体的交通网。
对经济的带动肉眼可见。鄂尔多斯一年产7.2亿吨煤炭,这些煤能更方便运到包头,结合当地的稀土做深加工,再把成品通过高铁送到西安做科技转化,最后卖到西南市场,“能源制造物流”拧成了一股绳,运输成本能降30%,这不就是产业链在一块儿发力嘛。
旅游也能跟着火。包头的草原、鄂尔多斯的大漠、榆林的老宅子、延安的红色景点,以前各玩各的,高铁一通,“一天逛仨地儿”不是梦。有人估算,客流起码能涨50%,游客方便了,沿线老百姓也能多挣点。
城里人的生活也会变。鄂尔多斯到包头半小时,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一小时,呼包鄂榆这几个城市,就像凑成了“1小时通勤圈”,上班、串门都方便,城市群往一块儿融的速度肯定能快不少。西安作为西部的重要节点,还能帮内蒙古接上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相当于多了俩往外走的口子。
可好事也得面对难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建起来要1.5亿元,比时速250公里的每公里贵0.63亿呢。运营起来也费钱,速度快了风阻大,耗电多,设备损耗也快——就说时速300公里和350公里比,运营成本能差10%20%。
票价也是大家关心的事。现在包头到西安的高铁二等座475块,普速硬座才115块,要是包鄂榆高铁票价太高,会不会有人觉得不划算?或许可以搞分档票价,有商务座满足赶时间的,再设点折扣通勤票给常出门的人,可能会更贴心。
还得防着“虹吸效应”——资源都往大城市跑,小地方更难。配套修了2200公里的穿沙公路和旅游产业路,让小城镇也能借着高铁的光,搞搞乡村振兴。
钱从哪儿来?有人想了“能源反哺”的招,从煤炭收益里拿出一部分设个高铁专项基金,内蒙古和陕西再商量着分分工,说不定能解决不少麻烦。
说到底,这3.5小时不只是省了时间。有人预计到2030年,它能带动区域GDP多增2000亿,这是把“路连起来”变成了“动能转起来”。要是能成立“呼包鄂榆太高铁联盟”,跨省办手续能简单点;再试试CR450那种时速400公里的动车组能不能在西部用上,说不定能更厉害。
以后说不定能这样:早上在包头吃烧麦,中午到西安啃肉夹馍,晚上去鄂尔多斯的沙漠营地看星星。一条高铁串起的,不只是路程,更是过日子的新盼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