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那天开着问界M9慢悠悠地钻进小区,差点让我以为他又换了辆纯电动车。
谁知道,一聊才发现这车竟是增程式电动车——对,就是那个曾被纯电粉丝群吐槽得体无完肤的“脱裤子放屁”家伙。
可你说奇不奇怪,这玩意儿反倒成了销量黑马,让我忍不住想掰扯掰扯,到底怎么就翻盘了。
先跳回几年前,大众中国CEO当众甩出一句狠话:“增程是最糟糕的方案。”
听起来多带劲?
简直给纯电拥趸打了一针强心剂。
但现在呢?
大众自己也悄咪咪开始研发增程车型,真是看戏都觉得刺激。
这背后,是市场和消费者狠狠拍在脸上的巴掌:2024年,中国卖出的增程车狂飙到116.7万辆,同比涨幅接近八成!
数字这么扎眼,不夸张地说,堪比电影里的大逆转结局。
讲个细节,我那邻居半开玩笑地说:“纯电通勤一公里才花一毛多,但回老家还能加油跑千里。”
这话戳中了痛点——咱们中国家庭用车习惯就是这样复杂。
平时城里短途溜达省钱环保,一旦跨市甚至返乡,就怕续航焦虑上头;单靠纯电,总有插座难找或充满恐慌症。
而燃油车呢,又担心政策压力和油价起伏,两边夹击让人头秃。
但是增程式像随身携带的移动充电宝,有啥插座没啥关系,加油站还在,那种安全感让人秒懂它不是简单技术,而是一种生活哲学。
有人嗤之以鼻,说发动机只是发发电机组,不直接驱动轮子,浪费资源。
这观点我承认挺毒舌,可从造车成本角度来看,这招实属精明。
一块30-40kWh的小动力锂电池,比起80kWh的大块头少烧3万到5万人民币,再加上不用搞复杂多档DHT变速箱,又能省1.5万研发费。
别光盯着技术高低,把省下的钱拿去装按摩座椅、冰箱这种贴心配置,更符合普通用户期待,也更讨喜。
不瞒你说,我见过零跑C11标配按摩功能,人坐进去瞬间忘记疲劳;理想L7冰箱小巧玲珑,好像专门为周末自驾游设计似的。
省钱还要享受,这日子谁不爱?
高速公路上,那些挑剔老司机经常抱怨动力衰减明显,还有发动机噪音偶尔冒出来“串场”,感觉跟传统燃油车比有点掉链子。
但再怎么喷,它销量依旧飞升:零跑月销从1139台蹿到了3万台左右;理想L9一个月卖出超过1.5万辆……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嘴上念叨问题的人,钱包却乖乖打开买单。
这画面是不是太真实?
深蓝汽车调研透露另一秘密:60%的用户每个月加一次或者更少次油,却非要选带燃油版本。
他们不是图什么花哨功能,只是在买一种安心感。
“断粮”两字,在现代社会分外重要。
在信息爆炸、变化频繁的大环境下,有备无患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把车辆当作工具来用,那安全边际就是最大的福利。
有时候选择不仅仅关乎性能指标,更关乎心理重量,你懂吧?
李想创始人的一句话特别戳我,“用户要的是无感切换”。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驾驶体验磕磕绊绊,再牛逼的技术都是白搭。
从嘲讽声中走出来,中外巨头纷纷押注增程路线,从嫌弃到模仿,看得出来行业趋势正在悄然转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新生态体系逐渐成形。
本来冷门标签摇身一变成为风口浪尖,各品牌争相布局,好戏连台。
不过也别光顾着乐呵,小毛病不少摆在那里,比如结构复杂导致维修保养麻烦,还出现部分厂商为了抢占市场恶性降价现象,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引发信任危机。
另外新能源政策折腾不断,使混合模式未来竞争力扑朔迷离,无论怎样,没有捷径,每一步都是泥泞中的摸爬滚打,需要企业硬功夫和时间考验。
最近看到某位明星公开支持某款车型引起网络吵翻天,网友们活脱脱拿放大镜盯芝麻,小姑娘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
这场闹剧恰好暴露舆论双标与情绪化的一面,也映射出消费升级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碰撞的不易。
大家既渴望创新,也害怕风险,其实生活哪能全靠理论公式支撑,多一点包容、多一些妥协或许才是真谛吧。
所以,当别人还沉浸在科技炫技秀场,我倒觉得真正抓住人心的是那些脚踏实地、洞察生活需求并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他们可能不像科研大神那么耀眼,却凭借匠人工匠精神默默改写游戏规则。
“脱裤子放屁”的段子虽然刺耳,但它已披挂战袍,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呼啸前行,为更多家庭提供靠谱且触手可及的新选择。
不管未来如何发展,这条路至少说明一个事儿:中国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务实,对所谓“先进”有自己的判断尺度,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