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携家人自驾了一趟杭州,从高速穿越了皖、苏、浙多条高速公路及跨省、跨桥收费站,深感高速ETC通行的便捷性。而当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化的浪潮中,全场景智驾这个概念越来越多被提及,特别是在关注一些支持高阶智驾功能的车型。最近比亚迪的「天神之眼B」系统实现了高速智驾ETC通行,可以说是完成了城区与高速场景的智能驾驶全链路贯通。这项突破不仅重新定义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更以“三大底气”构建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护城河。
全场景通行革命:从高速到城区的无缝衔接
比亚迪「天神之眼B」系统通过ETC通行功能,首次实现了智能驾驶系统在收费站场景的深度渗透。当车辆接近收费站时,系统自动识别ETC通道与人工通道属性,结合实时车流数据动态规划最优路径。例如,在感知到前方ETC闸机被占用时,系统会提前0.5秒启动绕行算法,将车辆引导至相邻空闲闸机,整个过程控速误差控制在±0.3m/s以内。
这种拟人化决策能力源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系统通过百万辆级保有车辆采集的收费站场景数据,训练出能够识别闸机状态、预判排队时长的神经网络模型。实测数据显示,在日均通行量超2万辆的深圳福田收费站,搭载「天神之眼B」的车型通行效率提升37%,误识别率低于0.02%。
三大核心支撑:数据、人才与制造体系的协同进化
比亚迪的技术突破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数据-人才-制造”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截止2025年7月初,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突破百万辆,构建起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这个动态更新的数据池每日产生超2PB的驾驶场景数据,涵盖从匝道汇入到拥堵跟驰等238类复杂场景。
在研发层面,比亚迪组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5000余名智驾工程师中,32%拥有博士学历,主导开发的BEV(鸟瞰视图)感知算法准确率达99.2%,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1个百分点。这种全栈自研能力使系统迭代周期缩短至14天,远快于行业平均的3个月。
制造端的规模优势则转化为成本优势。依托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比亚迪实现智驾硬件模块化生产,将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成本降低42%。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高阶智驾功能得以向15万元级车型普及,真正实现“技术平权”。
收费站场景的智能进化论
在传统认知中,收费站是智能驾驶的“盲区”。比亚迪通过三项技术创新破解难题:
多模态环境感知: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800万像素摄像头数据,实现收费站顶棚、栏杆机等17类静态物体的毫米级定位。
决策算法优化:采用强化学习框架训练的路径规划模型,能在0.8秒内完成从环境感知到动作输出的全链路决策。
人机共驾设计: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主动接管时,会通过座椅震动与HUD投影进行渐进式提示,确保控制权平滑过渡。
实测表明,该系统在夜间大雾天气下仍能保持98.7%的通道识别准确率,较人类驾驶员提升31个百分点。在成都绕城高速收费站,系统成功规避了因货车故障导致的突发拥堵,展现出超越经验驾驶的预判能力。
比亚迪的技术突破正在引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其自研的智驾计算平台已实现70%零部件国产化,带动了长三角地区12家芯片企业进入车规级赛道。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使中国智驾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L2+级智能驾驶车型渗透率将达63%,其中比亚迪系车型占比超过30%。当全球车企仍在为城区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落地挣扎时,中国品牌已通过“数据驱动+生态共建”模式开辟出全新赛道。
比亚迪「天神之眼B」ETC通行功能的实现,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技术追赶转向标准制定。当百万辆级智能电动车在华夏大地上持续采集数据,当五万名工程师在深圳总部不断优化算法,这场由数据驱动的智能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人类未来智能驾驶出行的全场景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