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这几年,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刺刀见红”,直奔合资品牌的软肋就去了。吉利豪越L这波操作,与其说是“内卷”,不如说是直接砸盘子,重新洗牌。9.49万起售,还附赠一堆福利,坦白讲,看得我都想把开了五年的老伙计给贱卖了。
这价格,啧啧,确实诱人,但深层逻辑,才更耐人寻味。
明面上,这自然是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寻常戏码。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从亦步亦趋到弯道超车的注定轨迹。过去,咱们造不出啥像样的车,只能捏着鼻子买“洋货”。现在呢?技术硬了,供应链也健全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单看豪越L这次降价的力度,就能窥见一斑。原先定价12.79万起,现在直接砍到9.49万,这可不是单纯的让利,而是实打实的成本驾驭能力的跃升。
与大众认知相悖,降价并非总是“以次充好”的同义词。在某些时刻,它象征着效率的进阶,是技术的革新,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精益求精。
更深一层剖析,我们会发现,这轮降价潮,绝非仅仅是车企间的捉对厮杀,更是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长期以来“品牌溢价”的正面硬刚。想想过去,同等配置的车,挂个洋招牌就能溢价几万块,这钱究竟花在了哪里?一部分是品牌积淀,一部分是技术底蕴,但更多,恐怕还是消费者对“舶来品”、“合资车”的盲目崇拜。
现如今,消费者日趋理性了。配置、空间、油耗、售后,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这方面,自主品牌已然渐入佳境。豪越L此番降价,说穿了,就是想昭告天下:别再执迷于洋品牌了,咱们自家产的,照样能打!
当然,合资品牌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他们也在奋力求生,降价、改款、力推新能源车型……但问题在于,船大难调头。积年累月形成的品牌刻板印象、技术路线依赖、既得利益盘根错节,使得他们很难像自主品牌那样灵动应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利益”二字。豪越L降价,得益的是消费者,受损的又是谁?除了合资品牌,还有那些业已入手老款豪越L的准车主。他们会不会觉得“亏大了”?
这种心理落差,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但转换一下视角,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带来的必然是价格的颠簸。今日的电子消费品、服饰,甚至于房产,哪个不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溺于“买到即是赚到”的虚妄之中。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咎于车企“不够仗义”时,是否忽略了汽车工业演进的客观必然?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我坦承,豪越L的降价,着实令我怦然心动。但购车终究不是儿戏,仍需通盘考量自身的需求、预算、用车场景等等。
更为关键的是,我期冀自主品牌,莫要一味沉溺于价格肉搏。技术精进、品质锤炼、品牌构筑,这些方才是更具战略意义的要务。毕竟,价格战只能解一时之渴,而真正的护城河,则仰仗于硬实力。
到底懂不懂车可能另说,但“值不值”这事儿,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而“值”的背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全部评论 (0)